《石壕吏》教学设计
南菁实验 倪永峰
文本解读:《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为“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练,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风格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创意设计:读故事,在诵读中体会情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主旨。
教学过程:
任务一:品读苦
(1)PPT出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途径石壕村……(学生读)
追问:杜甫在石壕村目睹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首诗,读出一点故事味。
预设:字音:老翁逾(yú)墙走 三男邺城戍(shù) 如闻泣幽咽(yè) 老妪(yù)力虽衰
停顿:吏呼/一何怒 妇啼/ 一何苦 死者/长已矣
全班齐读,读准字音,读清停顿。
读完之后,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首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讲清起因、经过、结果。
过渡:如果用诗中一个字来概括你听完这个故事的感受,应该是哪个字?
预设:“苦”。(板书:苦)
(2)接下来老师想听听大家朗读的声音,请大家对老妇致词的内容进行朗读设计,读出老妇有哪些苦?可以抓住重音或语速快慢进行设计。每一组设计一段,并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预设:戍,强调她三个儿子戍边在外,她十分挂念担忧;新,最近的意思,两个儿子最近战死沙场,新丧之苦;且,暂且的意思,写出了像老妇虽然暂时活着,但是整天胆战心惊之苦;长已矣,儿子永远去世了,再也见不到了,这种丧子之痛不堪忍受。
小结:这是一种极深的无人之苦。
更、惟,强调家里没人了,孤苦无依之苦;无,连一件完整的裙子都没有,生活贫困之苦。
小结:家无男丁,更增添了老妇家中的无钱之苦。
力虽衰、请从、急、犹,年纪已经很大了,但还要不得不服役上战场,无可奈何之悲。
小结:这是一种无奈之苦。
小结:同学们观察细致入微,抓住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语,从字里行间读出了老妇身上实实在在看得到的苦(板书:老妇)。但是诗中还有一些苦需要我们文字背后才能察觉得到。
任务二:补写苦
PPT出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差吏到底怎样发怒地问?才能逼迫老妇发出如此悲苦的哀嚎呢?
请大家将差吏和老妇的对话补充完整,并添加动作或者神态。
差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妇: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差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妇: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差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妇: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师生演读。
追问:差吏们的那份凶狠被大家演绎得栩栩如生,在这段对话的背后还隐藏着老妇身上的哪些苦呢?
预设:官吏压迫之苦。
追问:这些苦仅仅只发生在老妇一个人身上吗?
(1)发挥想象,在“泣幽咽”前添加一个主语,可能是谁?为什么?
预设:老翁,回家发现,老妇被捉走,孤独哀伤之苦。
媳妇,丈夫丧命,儿子年幼,无依无靠,生活贫困之苦。
作者,对百姓遭遇感到悲痛之苦。
石壕村其他村民,自己家也与老妇家一样,各种凄苦。
小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不仅是老妇一个人的苦,老妇一家的苦(板书:一家),而是所有百姓(板书:百姓)、整个时代的苦。(板书:时代)
任务三:写辩词
老妇被官吏欺压时,有一个人选择一言不发,那就是诗圣杜甫(板书:杜甫)。有人就批评他没有责任心和正义感。你是如何理解的?请你为他写一份辩词。
小结:杜甫之所以被称为诗圣,就是因为他有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能够超越自身,走出狭隘,关注百姓和国家的命运,这样的一份苦心(板书:苦心)难道不应该被我们铭记吗?苦心的背后是他对国泰民安的期望。(板书:国泰民安)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