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论文】课堂让转变发生: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杨敏) 2025-09-02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课堂让转变发生: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江阴市文林中学 杨敏

在新课标颁布的背景下,语文教学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本次七彩语文杯江苏省中学语文论坛暨全省中学语文优质课教学汇报展示活动,集中展现了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标引领下的多元尝试与创新实践。本文将从大单元大概念教学、群文教学、跨学科融合三个维度,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实现学生、课堂的转变,同时剖析语文教学的本质坚守。

一、大单元之大概念:深读整合与素养进阶

大单元教学以其对知识的整合性、对能力的综合性培养,成为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范式。苏州市草桥中学陈星璇老师执教的《演讲单元整合教学》,为大单元大概念教学提供了鲜活范例。

该教学结合单元内四篇课文的研读,通过播放演讲片段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课内总结演讲要点,进而延伸到课外实践。在课堂还原环节,教师以校园科技杯大赛为情境,让学生通过模仿演讲音频判断演讲者,从演讲话题选择、演讲对象口吻等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关注演讲语言。这一设计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演讲的形式与技巧,更培养了其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大单元大概念的有效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基本功要求。首先,教师需对单元内事件进行深读整合,挖掘文本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提炼单元主题,将分散的文本有机串联;最后,需打破单篇学习的局限,选择适切的学习方式,将学习效果融入课堂。一个真正的语文大概念,需有的支撑,方能达到品境界。品与品有着本质区别,成功的大单元教学,应以学生对相关大概念的深读理解为标志。这种教学模式,推动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整合者与运用者,实现了语文素养的进阶。

二、群文教学:文本细读与情感共鸣

群文教学是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培养其比较思维与深度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古诗群文课《登高壮观天地间-登临诗欣赏》中,教学以的含义理解为支撑点,引导学生突破豪壮的表层认知,深入体会悲壮的情感内涵。

学生最初对的理解多停留在《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虚写想象所体现的统一天下雄心壮志,以及《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不畏自然与小人的豪情壮语。教师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悲壮,如结合《唐诗鉴赏集》的解读,体会诗人虽无直接叙说怀才不遇,却传达出深沉强烈情绪的艺术表达,感受登高远眺、极目古今的宏伟胸襟与苍茫辽阔、雄浑有力的艺术境界。

群文教学的深入开展,需避免停留在文本平面滑行的误区,花架子式的环节和活动并非其衡量标准。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文本细读依旧是基础,是良好语感的源头。在群文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在多篇文本的对比、关联中,进行细致的语言品味、情感体悟,从而实现文本间的深度对话,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与审美素养。

三、跨学科融合:素养提升与学科属性坚守

跨学科融合是新课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它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教师基本功构成深刻挑战。《未选择的路》课文教学中,教师明确对比各个译本的不同,出示英文原文后让学生尝试现场翻译。这一环节将语文与英语学科知识融合,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翻译的语言艺术,也拓展了其文化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必须突出语言学科属性。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其核心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在跨学科融合中,所有活动设计都应服务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避免因过度强调跨学科而偏离语文教学的本质。

四、结语:守好语文阵地,让转变真实发生

新课标中的六大学习任务群,呈现“1+5”的内在结构,即其他任务群必须以语言的梳理与探究为基础;语文四大核心素养则是“1+3”的内在结构,其他素养必须以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为基础。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养成,主要源于日常阅读中语言的梳理与探究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要让转变真实发生,语文教师需在日常阅读中不断积累,愿意花时间玩语言”“梳理语言”“探究语言,体会语言背后的秘密。唯有如此,才能在大单元教学、群文教学、跨学科融合等教学实践中,既推动学生与课堂的转变,又坚守语文教学的本质,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标背景下的高质量发展。

  • 阅读(6)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