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 教学设计
范仲淹
江阴市文林中学 杨敏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体特点,诵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赏析文中对岳阳楼之景的精彩描写,学习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比较“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情感、志向之异,体会作者的博大情怀和政治抱负。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本文的画面美与意境美,学习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体会范仲淹散文的艺术魅力。
2.结合历史背景,体会士大夫的责任担当,感悟家国情怀。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二课时(疏通文意+文言积累)
一、课前导入
“千古绝唱因楼而生,文化名楼因诗而名。”同学们,你知道“江南三大名楼”是哪三座吗?它们都因谁的诗文作品而闻名天下?
①湖北武汉——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黄鹤楼》
②江西南昌——滕王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③湖南岳阳——岳阳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一起来学习千古奇文——《岳阳楼记》。
二、知识讲解
1.景点向导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下瞰洞庭湖,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此后,文人墨客相继登楼赋诗,为此楼留下了众多诗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杜甫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李白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白居易
岳阳楼前丹叶飞,栏干留我不须归。 ——陈与义
2.作者名片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为官敢于直谏,刚正不阿;曾负责西北边防,屡立战功。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实施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因触动保守派利益,遭到贬谪。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突出,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有政论性,文辞优美,气度豁达。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3.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常见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叙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
判断下列文章主要使用的表达方式:
《桃花源记》——叙事 《小石潭记》——写景
《核舟记》——说明 《岳阳楼记》——言志
4.创作背景
请大家猜一猜:要去过几次岳阳楼,才能写下《岳阳楼记》这样的千古名篇?范仲淹回答:一次也不用!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在任期间,他修缮岳阳楼,为了提高这一政绩工程的知名度,向同样被贬至河南邓州做官的范仲淹函请作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供作参考。
就这样,一生从未去过岳阳楼的范仲淹,就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范仲淹,可谓是古代“看图写作第一人”!就让我们去看一看,他究竟是如何写就这一篇奇文的。
三、字词正音
谪(zhé)守 属(zhǔ)予 予观夫(fú) 浩浩汤(shāng)汤 朝晖(huī)夕阴 淫雨霏(fēi)霏 阴风怒号(háo)
日星隐曜(yào) 山岳潜(qián)形 樯(qiáng)倾楫(jí)摧
薄(bó)暮冥冥 忧谗(chán)畏讥 皓(hào)月千里
一碧万顷(qǐng) 岸芷汀(tīng)兰 宠辱偕(xié)忘
四、课文诵读
(听课文录音,划分朗读节奏,师生齐读课文)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五、品·语言之美
北宋诗人陈师道曾评价:“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这篇散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请同学们自由诵读,交流体会:本文的语言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不同的韵脚搭配使用,音韵和谐。
如江、汤、湘、乡、忘等,押ang韵,读起来绵长而响亮;
阴、晴、形、行、冥、明、惊、顷、青、金等,押ing韵,读起来清脆悠长;
啼、讥、集、里、璧、极、怡等,押i韵,读起来短促有力。
②大量运用对偶、对比的修辞。
句内对:政通人和、唐贤今人、朝晖夕阴、迁客骚人、樯倾楫摧、虎啸猿啼、忧谗畏讥、樯倾楫摧、岸芷汀兰、心旷神怡……
句间对:衔远山,吞长江;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段间对:第3段和第4段结构相似,构成对比段。
③使用双声叠韵词,在音律上构成回环往复之美。
双声词(两个字声母一样的词):潇湘、淫雨、隐耀、满目、游泳……
叠韵词(韵母一样或相近的词):远山、长江、万千、静影、锦鳞……
④多用四字句,骈散结合,句式长短错落。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排比对偶,称为“骈四俪六”。骈句以外的句子,都可称为“散句”。
全文记叙、议论(1、5段)多用散句,写景(3、4段)多用偶句。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偶句两两相对,音韵和谐。骈散交替,叙议结合,读起来使人感觉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六、疏通文意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①巴陵郡。越②明年③,政通人和,百废④具⑤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⑦其上,属⑧予作文以记之。
①谪守: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 ②越:等到 ③明年:第二年
④废:荒废了的事业 ⑤具:同“俱”,全、皆 ⑥制:规模
⑦于:在 ⑧属:同“嘱”,嘱托
文意: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2)予观夫巴陵胜状①,在洞庭一湖。衔②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③,横无际涯④,朝晖⑤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⑥也,前人之述备矣。
①胜状:美景。胜,美好 ②衔:连接 ③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④际涯:边际 ⑤晖:日光 ⑥大观:壮丽景象
文意: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都集中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长江的江水,水势浩大,宽阔无边,早晚阴晴多变,景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然则①北通巫峡,南极②潇湘,迁客③骚人④,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⑤异乎?
①然则:如此……那么 ②极:至,到达
③迁客: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迁,贬谪、降职。 ④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或《楚辞》作者为“骚人”。后泛指文人。
⑤得无:表推测
文意:既然如此,那么这里往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和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3)若夫①淫雨②霏霏③,连月不开④,阴风怒号,浊浪排空⑤,日星隐曜⑥,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⑦倾楫⑧摧,薄暮冥冥⑨,虎啸猿啼。
①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以引起下文 ②淫雨:连绵不断的雨
③霏霏:雨雪纷纷而下的样子 ④开:天气放晴 ⑤排空:冲向天空 ⑥曜:光芒 ⑦樯:桅杆 ⑧楫:船桨
⑨冥冥:昏暗
文意:(有时)连绵不断的雨,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都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在阴云中,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虎在咆哮,猿在悲啼。
登斯①楼也,则有去②国③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④而悲者矣。
①斯:这 ②去:离开 ③国:国都
④极:达到极点
文意:(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被说坏话,惧怕被批评指责的感觉,满眼是凄凉冷落的样子,感慨悲伤到极点啊!
(4)至若春和①景②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③,锦鳞④游泳,岸芷汀⑤兰,郁郁⑥青青。
①和:和煦 ②景:日光 ③集:停息
④锦鳞:美丽的鱼 ⑤汀:小洲 ⑥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文意:到了春风和煦、日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风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青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畅游;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茂盛而青绿。
而或①长烟一②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③!
①或:有时 ②一:完全 ③何极:哪有尽头
文意: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哪有尽头!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①忘,把②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①偕:一起 ②把:持、执
文意:(这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一并遗忘,端着酒,迎着风,那心情真是快乐极了。
(5)嗟夫!予尝①求②古仁人③之心④,或⑤异⑥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⑦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⑧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①尝:曾经 ②求:探求 ③古仁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④心:思想 ⑤或:或许 ⑥异:不同于
⑦居庙堂之高:处在高高的朝堂上,意思是在朝廷做官。庙堂,指朝廷。
⑧处江湖之远: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指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
文意: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感到喜悲,在朝廷上做官,为百姓担忧;被贬谪到边远地区,为君王担忧。这样进朝为官也忧虑,退隐江湖也忧虑。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①天下之忧而忧,后②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③斯人,吾谁与归④?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①先:在……之前 ②后:在……之后 ③微:如果没有
④谁与归:即“与谁归”
文意: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志同道合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七、文言积累
1.成语积累
政通人和:政令推行顺畅,人民团结;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百废具兴:许多被废置的事业又都兴办起来。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指水势壮阔的样子。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春和景明:形容春天风和日丽的景象。
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风浪;也可比喻面对动荡保持平静。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2.通假字
①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皆。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观
(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或
(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一
(1)长烟一空:全
(2)一碧万顷:一片
以
(1)属予作文以记之:连词,来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词,因为
极
(1)南极潇湘:至、到达
(2)感极而悲者矣:达到极点
(3)此乐何极:穷尽
则
(1)然则何时而乐耶:连词,那么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判断动词,是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连词,就
5.词类活用
(1)百废具兴:形容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
(3)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4)而或长烟一空:形容词作动词,消散。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名词作状语,在……之后。
6.特殊句式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省略句(句首省略主语“滕子京”)
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倒装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倒装句(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居高庙堂则忧其民”)
⑤吾谁与归? 倒装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吾与谁归”)
八、整体感知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初步理清文章结构。
第三课时(文本研读)
请同学们回顾全文,有没有发现,文章题为《岳阳楼记》,但作者却未从楼本身着笔,而是着重描写了最能代表“岳阳楼大观”的景点——洞庭湖。
谁能回忆起我们曾学过的描写洞庭湖的诗句?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作者是如何评价前人写洞庭湖的诗文的?
明确:“前人之述备矣。”
既然前人对“岳阳楼大观”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范仲淹是如何做到推陈出新,写出洞庭湖之“异”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抓住“异”字,继续来深入研读文章。
一、一湖洞庭·赏“异”景
1.哪一段是总写洞庭湖的全景的?(明确:第2段)
研读第2段,赏析:作者是如何展现洞庭湖之“胜状”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一”字说明巴陵的全部美景浓缩于洞庭湖,洞庭湖是巴陵山水的灵魂所在。
“衔远山,吞长江”中,“衔”“吞”二字用拟人、夸张的修辞,突显出洞庭湖的气势磅礴,增添了洞庭湖的层次感、动态感。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空间上写洞庭湖壮阔气势之美;“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从时间上写洞庭湖阴晴变化之美。
这一段总写洞庭湖的胜状大观,表现其景色的壮美磅礴和变化万千。
2.比读3、4段,为展现的洞庭“异”景图各起一个标题,并根据原文填空。
第3段:洞庭阴雨图 第4段:洞庭春晴图
挑选一幅图,赏析景物(意象)的特点,说说渲染了怎样的意境。
(第3段)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淫”“霏霏”写出阴雨连绵不断,毫无放晴之机,给人以压抑之感。
“怒”“排”运用拟人,写风之狂、浪冲向高空的肆虐,令人生畏。
“隐”“潜”运用拟人,写日星、群山被迫隐去形迹,反映天之晦暗。
“倾”“催”侧面写风之摧枯拉朽,拥有毁灭一切的力量,无可阻挡。
“虎啸”“猿啼”本常态,然而在这“冥冥”昏暗中,显得阴森恐怖。
这一段写阴雨中的洞庭湖,着重渲染了阴冷晦暗、压抑沉郁的意境。
(第4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动静结合:“波澜不惊”之静与“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之动相映成趣,写出了波光明丽、水天相接的秀丽景色,画面富有层次感与生机。
色彩描绘:碧蓝的天空,翠绿的芳草,金色的水波,色彩明快亮丽。
“万顷”“千里”运用夸张的修辞,说明天气晴朗,洞庭湖辽阔无际。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月色湖水的静谧灵动。
这一段写春日天晴时的洞庭湖,渲染了明媚艳丽、生机盎然的意境。
二、两般心境·辨“异”情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面对洞庭“异”景,迁客骚人有着怎样不同的“览物之情”?
明确:
阴天——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悲
晴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喜
2.为何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心境?请选择“迁客”“骚人”中的一个角色,结合3、4段的景物描写,说说你会想到什么。(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
参考句式:如果我是 (迁客/骚人),当我登上岳阳楼,看到
___________之景时,我会想到 ,从而感到 。
示例1:如果我是迁客,当我登上岳阳楼,看到“淫雨霏霏,连夜不开”之景时,我会想到自己遭遇贬谪,前途就如同这连绵阴雨一般,看不到放晴之日;看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之景时,我会想到朝廷中嫉贤妒能、排斥异己的小人;看到“日星隐耀,山岳潜形”之景时,我会想到怀才不遇的自己、被佞臣所蒙蔽的圣上 ……从而感到悲伤痛苦。
示例2:如果我是骚人,当我登上岳阳楼,看到“商旅不行,樯倾楫摧”之景时,我会想到同样漂泊在外的自己,也如同这小舟一般,不知归处,凶险未卜;看到“薄雾冥冥”,听到“虎啸猿啼”时,我会想到世间潜藏的凶险、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啼哭 ……从而感到忧伤失落。
补充讲解:“猿”是古诗文中常出现的意象。猿声凄厉,如人哭泣,常用来渲染孤寂悲伤的氛围。如我们学过的《三峡》中的句子“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示例3:如果我是迁客,当我登上岳阳楼,看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之景时,我会想到朝廷政治清明,谗言烟消云散,自己的仕途即将迎来转机;看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之景时,我会想到地方为官,同样能如这充满生机的景色一般,蓬勃向上,有所作为,实现政治抱负 ……从而感到喜悦洒脱。
示例4:如果我是骚人,当我登上岳阳楼,看到“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之景时,我会想到在这轮明月之下,同样思念着自己的故乡亲人;看到“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之景时,我会想到自己的赤子之心,就如同玉璧一般,珍贵美好 ……从而感到慰藉淡然。
三、三重境界·悟“异”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境界有“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区别。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1.思考:引起“迁客骚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属于哪种境界?
①登楼时的环境不同;②个人的遭遇不同。
都属于“有我之境”。悲喜两重景象是迁客骚人眼中的景象,他们“物暗则悲,景明则喜”,其共同特点都是“小我”,始终囿于个人身世经历,悲也罢,喜也罢,本质上都没有跳脱开个人生活与情感范畴。
2.范仲淹所追求的和迁客骚人一样吗?从哪句话能看出来?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范公追求的“古仁人之心”,有何特点?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强调影响古仁人忧乐的不是自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无论在朝还是在野,忧君忧民之心不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人的忧乐为忧乐。
3.比较“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忧乐观,完成下表。
明确:范仲淹所追求的“古仁人”的形象,是利于天地间的一个“大我”形象。这份“大我”超越于世间一切功名利禄之上,和“迁客骚人”的“小我”形成了鲜明对照,是一种最理想的人格。
我们可以将本文的三种思想分为三重境界:(屏显)
第一重境界:物暗则悲,景明则喜 (小我)
第二重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大我)
第三重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无我)
第一重境界囿于“小我”的范围,是常人之情;第二重境界超越个人情感,达到“宠辱不惊”的平和;第三重境界在前者的基础上,将个人的悲喜与国家、社会责任紧密相连,突破了“小我”的局限,展现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情怀,是儒家士大夫精神的最高体现。
4.范仲淹达到了第几重境界?结合下列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公讳仲淹,字希文。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少年即有“先忧后乐”之志,非一时之思。)
材料二:断齑画粥——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后至进士,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而妻子衣食,仅能自充,仲淹晏如也。
(从小饱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坚持刻苦攻读;取得功名后,仍能关心人间疾苦,不忘初衷。)
材料三:范仲淹26岁登进士科,在朝中因敢于直言,屡遭贬斥。庆历四年(1046),被贬至河南邓州。在任期间,他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并设立花洲书院,闲暇之余到书院讲学,邓州文运大振。
(无论在朝堂抑或地方,都能尽忠职守,自觉以天下为己任。)
材料四:(仲淹)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乐善好施,施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
范仲淹的所作所为,确实和他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是一致的。他全心为公,心系于民,早已突破了“小我”的局限,真正践行着他“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情怀。
这种情怀,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仕途理想,化作融入骨血的担当。他就像一株松柏,无论置于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始终以苍劲的枝干向着天下苍生倾斜,用一生的行止证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就是范仲淹的境界——一种无己胸怀,一种至人形象,一个大写的“我”。
5.作者写作此文,除了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还有什么目的?
提示:别忘了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的?(明确:友人滕子京。)
过庭录(节选)
[宋]范公偁①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②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③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注释】①范公偁:范仲淹的玄孙,所著《过庭录》以记录父亲的口述为主,多述祖。 ②贻:遗留,招致。 ③规:劝诫。
①劝慰友人:贬谪巴陵的滕子京,“愤郁颇见辞色”,却又“豪迈自负,罕受人言”,范仲淹作这篇《岳阳楼记》,首先是肯定了滕子京在巴陵的政绩,最后借古仁人之口,向友人传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哲理,委婉规劝他超脱个人境遇的得失。
②提醒危机:滕子京有大才,遭人嫉妒,范仲淹借此含蓄提醒友人收敛豪迈自负的性格,避免因言行招致更多政治风险。
③寄托理想:“先忧后乐”的理想,既是范仲淹自身政治抱负的宣言,也暗含对友人的期许,共塑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6.“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品读这最后一句感慨,体会: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深层情感?
①表明坚定的志向:自己愿意与古仁人同道,坚守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情怀。
②无奈与伤感:现实中,很难找到坚守“古仁人之心”的志同道合之人。
③表达心愿:希望滕子京或是更多的有志之士,能与自己一道,使“吾道不孤”!
四、千古回响·承“异”志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斯人”甚少,是范公之遗憾。那,先生之道,孤否?此般“异”志,后世可有回响?
屏显: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斯人已逝,今人何在?
屏显:“今仁人”的身影:一生为民的好官焦裕禄、躬耕田野的院士袁隆平、“燃灯校长”张桂梅、大山的女儿黄文秀……
范仲淹在千年前树立起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旗帜,从来不是孤悬于历史长河的微光。这种精神如同一颗种子,在后世的土壤里不断生根发芽,早已融入民族的血脉,成为一代代中国人心中不灭的精神火炬。每当时代需要担当,每当社会呼唤责任,这束光便会在无数人身上重新亮起,指引着人们向着“天下己任”的理想坚定前行。先生之道,不孤!
课堂小结
《岳阳楼记》通过描写洞庭湖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所产生的悲喜之情,表现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这篇千古记文,是一项超越时代的精神坐标。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格局在于超越个人得失,心怀天下,在个人与时代的互动中,成长为有情怀、有担当的时代青年!
课堂检测
理解性默写:
①《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语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②《岳阳楼记》中,从时间上写尽湖山景色的语句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③《岳阳楼记》中,赞扬滕子京政绩的语句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④《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湖光山色的语句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⑤《岳阳楼记》中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⑥《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边花草的句子是: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⑦《岳阳楼记》中表现士人“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⑧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描写景象是为了引出“览物之情”。
文中的“迁客骚人”触景生情,因物(景)一暗一明而引发情一悲一喜。这是作者反对的“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态度。
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悲喜之情。
文中大量运用四言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解析】C项,“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悲喜之情”不对,全文表达的是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课后作业
收到《岳阳楼记》的滕子京大为感动,决定给范仲淹再写一封回信。请你以滕子京的身份,结合《岳阳楼记》的内容及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完成这封回信。不少于300字。
参考:
希文兄台鉴:
展读来函,捧诵《岳阳楼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弟夜不能寐,抚卷长叹,感佩之至!
昔我谪守巴陵,初至时,满目萧然,百废待兴。念及百姓流离,城郭凋敝,常自扼腕,唯以“重修岳阳楼,兴利除弊”为念。幸得同僚协力、百姓相助,越明年,楼成水患息,商旅集,政通人和,方敢寄书兄台,附以洞庭胜景图,盼兄一言以记。
不意兄未踏洞庭半步,竟能笔绘八百里湖光山色,更于写景之中,直抒胸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道尽我辈迁客骚人应有之襟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振聋发聩,点破为官者初心所在。弟自问重修楼宇,不过尽地方官本分,而兄以笔墨立心,将一时一地之兴废,升华为天下士人之忧乐担当,令弟汗颜之余,更觉肩头责任千钧。
今巴陵百姓渐得安宁,登楼远眺者,莫不谈兄文、感兄志。弟每与僚属论及“忧乐”二字,皆以兄言为镜:居庙堂则思民间疾苦,处江湖则念社稷安危。此非空言,实乃我辈当践行之大道。
唯愿与兄共勉,无论身处何地,常存此心,常行此事。待他日天下清明,或可同登岳阳楼,共观洞庭春色,再叙今日之约。
弟 滕子京 顿首
庆历六年秋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