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知行鸿沟”,迈向“素养时代”
——读凌宗伟《教学主张:打通理论与实践的阻隔》有感
在教育领域,“知行分离”是一个古老而顽固的痼疾。一线教师往往疲于应对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将教育理论视为“空中楼阁”;而理论研究者又常常困于书斋,其成果难以落地,无法转化为真实的教育生产力。凌宗伟先生的《教学主张:打通理论与实践的阻隔》一书,正是直面这一核心困境的力作。他以其深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修养,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了一条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创生的可行路径。在当前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双减”政策为背景、以人工智能为变量的教育变革深水区,重温凌宗伟先生的“教学主张”,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的核心主题可提炼为:教育者应成为“反思性实践者”,通过构建个人教学主张,实现教育理论与课堂实践的创造性融合,最终促进学生高阶思维与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从“经验摸索”到“理论观照”:教学主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北斗星”
凌宗伟先生首先犀利地指出,许多教师的专业发展长期停留在“经验主义”层面,依赖年复一年的重复和模仿,成长缓慢且极易遇到瓶颈。这种“只知道怎样做,但不知道为何这样做”的状态,使得教学行为盲目、僵化,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
教学主张,正是打破这一僵局的关键。它不是来自外部的、强制灌输的理论,而是教师个体在教育理论的学习启迪下,对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深度反思、萃取、提炼而形成的个人化的、旗帜鲜明的教育理念与行动哲学。它一端连接着“学习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等普适性的公共知识,另一端则深深扎根于教师独特的教学实践土壤。
结合当前教学热点——“核心素养”的落地: “新课标”明确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但如何将“家国情怀”“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宏大词汇转化为每日课堂中的具体教学行为,是广大教师的普遍困惑。凌宗伟先生所倡导的“教学主张”,恰恰为此提供了抓手。一位语文教师若形成了“深度阅读与批判性思维共生”的教学主张,他就会主动去观照“建构主义理论”“对话教学理论”,并以此为指导,设计出引导学生质疑、辨析、评价的系列学习任务,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概括段落大意和背诵中心思想。此时,理论不再是空洞的条文,而是教师设计教学、解读学情的“北斗星”,指引着每一堂课驶向“素养育人”的深邃海洋。
二、从“机械执行”到“反思建构”:教学主张是课堂提质增效的“脚手架”
拥有了明确的教学主张,教师的课堂行为将从被动的“机械执行”教案,转变为主动的“反思性建构”。凌宗伟先生在书中强调,教学主张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它必须“落地”,必须能“上手”。它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过程的组织、评价的设计等每一个微小的环节中,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稳定的框架和清晰的导向,成为提质增效的“脚手架”。
一个持有“教学即生长”主张的教师,会自然而然地将课堂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他会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非仅仅答案的正误,会更注重设计开放性的探究任务而非封闭式的机械练习,会更倾向于使用促进学习的评价反馈而非简单评判分数的评价。
结合当前教学热点——“双减”政策的深化: “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其本质是推动“课堂革命”,向45分钟要效率。单纯地减少作业量是治标,提升课堂质量才是治本。若一位数学教师形成了“通过数学实验促进概念理解”的教学主张,他就会着力在课堂内设计更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发现规律的环节,从而在源头上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减少课后依靠大量刷题来巩固知识的必要性。他的课堂因主张而结构清晰、活动高效,学生在课内“吃饱吃好”,课后的负担自然得以减轻。教学主张成为了教师践行“双减”、实现课堂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引擎。
三、从“个体探索”到“生态共创”:教学主张是应对时代变革的“压舱石”
凌宗伟先生并未将教学主张的构建局限于教师个体的闭门造车,他同样强调了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的重要性。个体教学主张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在与同行、与专家的对话、碰撞、协商中得到锤炼和升华。从“个体探索”到“群体协同”,最终才能营造出充满活力的教研新生态。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的形态、学习的方式正在发生剧烈变革。ChatGPT、文心一言等大语言模型能够轻易地回答知识性问题,生成像模像样的作文甚至教案。在这样的时代,教师的价值何在?凌宗伟先生的论述给予了我们启示:教师最不可替代的,正是其基于教育理论、教学经验与对学生深刻理解而形成的独特教学主张和教育智慧。
结合当前教学热点——人工智能(AI)的教育应用: AI可以生成一个教案,但它无法生成一位教师基于其“生命化教育”主张而对班上某个特定孩子产生的真诚关怀和因材施教的策略。AI可以提供海量资源,但无法替代教师共同体围绕一个教学主张进行“磨课”“辩课”时所产生的思维火花和情感支持。教学主张,是教师在AI时代保持定力、明确方向、创造性运用新技术的“压舱石”。它帮助教师从技术的“被动使用者”转变为“主动驾驭者”,思考如何利用AI更好地服务于“启发思维”“滋养心灵”“培养创造力”等教育之本真目的,从而与技术协同,共创教育新生态。
凌宗伟先生的《教学主张:打通理论与实践的阻隔》一书,其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构建个人教学主张的具体方法,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弥合教育领域“知行鸿沟”的思维方式和行动路径。它启示我们,每一位追求专业成长的教师,都应有意识地从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抽身,进行理论的“观照”和实践的“反思”,凝练出自己的教育“灵魂”——教学主张。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以更清醒、更自信、更坚定的姿态,肩负起“核心素养”时代、“双减”背景下和“人工智能”浪潮中的育人使命,真正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创造未来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