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课文”到“育素养”
——肖培东“浅浅教语文”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
江阴初级中学 黄嫣兰
摘 要:语文课文标题作为居于特殊位置和语境下的言语片段,具有许多可以挖掘利用的阅读教学价值。巧妙合理地运用课文标题开展阅读教学,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利于促进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学习借鉴肖培东老师“浅浅地教语文”的理念和做法,结合《一棵小桃树》《匆匆》等经典课例,从文本解读、学生主体激活、教学方法创新三维度,探析其在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肖培东;“浅浅教语文”;初中语文;核心素养;课例研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推动初中语文从“教课文”向“育素养”转型,但实践中仍存在“重解读轻素养”“重主导轻自主”“重形式轻实效”问题:部分教师过度挖掘文本深意,忽视语言训练;沿用“教师讲、学生听”模式,抑制学生思考;追求形式丰富却脱离语文本质,导致素养培养虚化。
肖培东“浅浅教语文”理念恰好破解此困境。其“浅浅”并非内容浅薄,而是摒弃冗余环节与复杂灌输,以“字词句篇”为抓手,依托细腻语言品悟与扎实实践,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提升能力。正如其课例论著强调“贴着文本教”“贴着学生教”,为理念落地提供路径。本文通过分析其课例,探析“育素养”的实践策略,兼具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文本解读:从“深挖深意”到“浅触本质”,筑牢素养根基
“语文就是读书课”,正如肖老师所言,他的课几乎都是以“读”为课堂的主要活动的。读中悟,悟后读,带着学生在文本中行走,没有从文本外搬任何救兵。所有的课堂环节,课堂目标也都是通过“读”达成。以读促析,以读促思,以读贯始终,读出了动词、形容词的生动形象,读出了标点的精彩妙用,读出了虚词中暗含的情味儿,读出了文本深处的真意,读出了学生的兴致盎然。
(一)抓“关键词句”:以语言细节激活文本感知
语言是文本的细胞,关键词句是情感与思想的“窗口”。肖培东认为“一个词、一句话可能是文章灵魂,抓住它们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聚焦关键词句可培养学生语言敏感度,夯实“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在《匆匆》教学中,肖培东以“朱自清笔下的时间藏在哪些词语里”为主线,引导学生关注“涔涔”“潸潸”“伶伶俐俐”等词。通过生活体验理解“涔涔”“潸潸”,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焦虑;对比“时间过得快”与“伶伶俐俐地跨过”,感受拟人手法赋予时间的“活泼感”,理解作者复杂情感。学生无需依赖教师解读,在词语品悟中自主走进文本,提升语言能力。
(二)理“行文逻辑”:以结构梳理深化思维认知
梳理行文逻辑能帮助学生把握文本框架,培养“逻辑思维”。肖培东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结构之美,而非灌输结论”,通过简约梳理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脉络密码”,发展“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一棵小桃树》教学中,肖培东以“小桃树成长经历”为线索,设计“找‘不幸’与‘幸运’”活动:让学生用符号标注小桃树的“不幸”(如“遭风雨摧残”)与“幸运”(如“奶奶种下”),再按时间顺序梳理,自主发现“现状—过往—现状”的行文逻辑。学生在梳理中不仅理清结构,还领悟小桃树“坚韧不屈”精神,实现思维与情感同步提升。
(三)品“表达技巧”:以手法分析提升审美能力
文本表达技巧是审美教育的载体。“浅浅教语文”摒弃理论讲解,通过“读—品—仿”让学生感受技巧效果。肖培东强调“语文审美教育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让学生感受美、创造美”,契合“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要求。
《壶口瀑布》教学中,肖培东围绕比喻手法设计“三读”活动:读句子找出“瀑布被扯成几绺”等比喻句;品效果思考“‘扯成几绺’比‘流下来’更显力量感”;仿表达让学生观察景物写比喻句。无复杂理论讲解,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比喻妙用,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二、学生主体: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激活素养动力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浅浅教语文”通过问题、活动、评价让学生成为主角。肖培东认为“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天地,非教师展示舞台”,为学生主体实践提供指引,激活素养培养动力。
(一)巧设“阶梯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是课堂“导航仪”,“阶梯式问题”从“感知—分析—应用”逐步提升难度,符合认知规律。肖培东强调“问题设计要基于学生起点,像搭梯子般引导学生提升思维”,助力“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培养。
《猫》教学中,围绕“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情感变化”设计阶梯问题:基础感知“初始态度及依据”,引导找“不喜欢”等关键词;理解分析“愧疚之情的成因”,剖析“误判猫吃鸟”事件;拓展应用“若你是作者,会对猫说什么”,促进情感共鸣。学生全程自主探究,提升信息提取、逻辑分析与情感表达能力。
(二)设计“实践活动”:推动学生深度参与
语文是实践性课程,“简约有效”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做语文”。肖培东提出“实践活动要让学生真动起来,不搞形式主义”,通过明确目标、贴合文本的活动,提升“语言运用”素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中,设计“三角色实践活动”:朗读者选段朗读并说明设计;解读者小组讨论“‘欺骗’含义”“为何要镇静”;创作者模仿句式写诗。无复杂流程,学生在“读—议—写”中理解诗歌内涵,提升朗读、合作与创作能力,实现素养落地。
(三)善用“激励评价”:呵护学生参与热情
传统评价以“对错”为标准,打击积极性;“浅浅教语文”主张“激励性评价”,关注参与过程。肖培东认为“激励评价是点燃热情的火种,要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为学生营造积极氛围,保障参与热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中,学生仅提及“捉蟋蟀”是百草园乐趣,肖培东评价“你发现‘玩’的乐趣,很细致!再找找还有哪些事”,既肯定优点又引导深入思考。学生未感挫败,反而更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更活跃,为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方法:从“形式堆砌”到“简约高效”,优化素养路径
传统教学追求形式丰富却忽视实效;“浅浅教语文”主张“简约高效”,聚焦“朗读、对话、留白”,以“少而精”设计直指素养目标。肖培东秉持“语文教学无需花架子,实实在在才是根本”,为方法创新提供方向。
(一)以“朗读”为纽带:让素养在“读”中生成
朗读是语文教学根本方法,“浅浅教语文”不追求花样朗读,而是精准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提升综合素养。肖培东强调“朗读要读出文字背后情感,而非念字”,契合多维度素养要求。
《背影》教学中,围绕“父亲买橘子”设计“三层次朗读”:读准“蹒跚”等词字音,夯实语言基础;读准情感,体会作者对父亲的心疼;读准“探身”“攀着”等动词细节,感受父爱深沉。学生在朗读中同步提升语言、审美与思维素养。
(二)以“对话”为桥梁:让素养在“议”中提升
课堂对话是“师、生、文本”互动的桥梁。“浅浅教语文”主张平等对话,教师以参与者身份引导交流,让学生在“议”中发展思维。肖培东认为“对话要让学生敢表达、真思考”,助力素养深化。
《孔乙己》教学中,以“孔乙己是‘可笑’还是‘可怜’”为主题开展三层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找体现“可笑”(如“排出九文大钱”)与“可怜”(如“被打折腿”)的语句;学生与同伴对话,讨论“可笑与可怜的原因”;学生与自己对话,反思“小人物命运”。平等氛围中,学生辩证思考、清晰表达,素养在对话中提升。
(三)以“留白”为策略:让素养在“思”中深化
“留白”是教学智慧,教师不“讲满”,留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肖培东提出“留白能让学生自主探索,深化理解”,为素养深化提供空间。
《散步》教学中,分析“一家人散步选择”后,肖培东留留白问题“若你是‘我’,除了‘背母亲、抱儿子’还有何办法?为何作者选此方式”。无标准答案却激发深度思考,学生从“孝与责任”“生命传承”角度解读,在自主思考中深化对“尊老爱幼”主题的理解,提升思维与人文素养。
四、小结
肖培东“浅浅教语文”理念为初中语文从“教课文”到“育素养”转型提供有效路径。文本解读上,“浅触本质”聚焦语言,筑牢素养根基;学生主体上,通过问题、活动、评价激活参与,驱动素养发展;教学方法上,“简约高效”聚焦核心方式,优化素养路径。这一理念启示一线教师:语文教学需回归语言本质,以学生为中心,摒弃形式主义,让核心素养在简约、扎实的课堂中真正落地。未来可进一步拓展课例研究范围,探索理念在不同文体教学中的应用,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更多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肖培东.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肖培东语文课例品读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4] 余映潮.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 80 讲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