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心怡 看待景物 记得用心去感受刹那——观肖培东老师《壶口瀑布》课例有感 2025-09-02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国家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5-09-02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看待景物,记得用心去感受那刹那

——观肖培东老师《壶口瀑布》课例有感

江阴初级中学 徐心怡

20243月,有幸在我们学校听到了肖培东老师的一节示范课《壶口瀑布》,收获颇丰。游记,是记叙性散文的一种,即记叙旅途见闻感受和所游之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或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好的游记能给人增加知识、扩大见闻、还能启迪思想、陶冶性灵。作为一个喜欢游山玩水的人来说,所至、所见、所感都能带来心灵的震撼。

如果说大家看了肖培东老师的课例都选择“专选”作为评课对象的话,我想说在我那次的听课中,我独爱他的这一句:看待景物,记得用心去感受那刹那。确实,作为游客真实游历看待景物时需要用心,而作为学生,读文领悟时更需要感受那刹那间与文字的碰撞。《壶口瀑布》一文写了作者两次游壶口瀑布,重点则写了第二次游历时的见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肖老师都顺着游记的阅读思维在教。

先由印着壶口瀑布的50元面值的人民币入手,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随后专选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不断地去朗读相关片段,学生由最开始对壶口瀑布粗略的感知再到不断深入后对壶口瀑布咬文嚼字的品析,专选的“专”便更加具象化了。“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肖老师缓缓念来的一句话将瀑布拉成两道,“谁读‘丁’字上的那一横?”这原来就是水的力量,奔腾而来,前呼后拥。“涌”、“挤”、“撞”、“碎”……用心感受,在语言艺术中最重要的就是动词,写活也要读活,要读出刹那间的壮阔气势。“如何读出那一竖呢?”“跌”。专选的动词为文字增添了色彩,美妙的修辞更是为文字添砖加瓦,而学生们的层层递进的朗读则是锦上添花。绝境处的突破,遇强则抗,宁死不服。阅读游记,更重要的是读出作者的感受。

而感受何来,则是刹那间带来的震撼。整节课下来,游记的“所至”让我们有了独特的观察视角;“所见”便于展现壶口瀑布的壮观;“所感”水石相激,引发理性思考,黄河的性格、民族的精神。这堂课的核心魅力,在于其构建了“专选视角——理性思考——人文感悟”三位一体的教学框架,更值得称道的是课堂中展现的朗读指导和评课魅力,特别是在分析“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的语句时,肖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再回到前面读读写景的语段,通过反复的体会“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等动词背后的生命力。这种“留白式”的引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了“景中寓理”的解读方法。

同时,肖老师的整堂课对学生的启发还在于他缓缓道出的评价,比如,在学生用四字或两字词语概括壶口瀑布特点的时候,肖老师评价:“你将它的特点和性情说出来了。”又比如,在学生朗读时,肖老师又说:“从容地走就应该读出从容的味道,不能着急,也不能刻意停顿。”就是这样的娓娓道来的评价才缓解了学生内心的紧张,也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刹那间对于文字的感悟。

掩卷沉思,这堂课不仅教会我如何解读一篇散文,更传递了一种语文教学的智慧——那就是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搭建起思维的桥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发现文字背后的生命律动。语文教学也需要在文本解读的反复研读中实现品质的提升。未来课堂上,我将以这堂课为范本,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耐心等待每一次思维的闪光,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长河中,既能欣赏“浊浪排空”的壮阔,也能体味“汩汩如泉”的细腻,最终收获属于自己的“历经磨难,方显个性”的成长感悟,一起用心去感受那刹那。


  • 阅读(6)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