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飞飞:读《在乎每一只鸟》心得 2025-09-02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在鸟鸣声中听见教育的回响

江阴中专周庄校区 那飞飞

 

作为每天面对五十多双眼睛的初中生物教师,《在乎每一只鸟》中那个为受伤麻雀流泪的小女孩让我心头一震。在标准化考试与升学率的重压下,我们是否正在培养“看不见生命的解题机器 ”?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教育中三个亟待反思的维度:生命教育的缺位、自然课堂的异化以及师生关系的功利化转向。

书中记录鸟类救助的章节,让我想起去年公开课上那个经典案例:当 PPT展示麻雀解剖图时,后排男生突然举手:“老师,它妈妈会不会伤心? ”这个被听课笔记标注为"课堂意外"的瞬间,恰是梅比所说的"生命感知力"的闪现。对照《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生命观念"核心素养要求,我们惯用"麻雀是害鸟"的简化表述,实质是科学认知与人文关怀的割裂。值得借鉴的是日本"校园鸟巢计划"——学生通过记录鸟类行为数据,同时完成数学统计与生命教育(日本文部省《学习指导要领》),这种跨学科实践正是梅比倡导的"完整教育"。

梅比对女儿自然观察的描写,揭示了"非正式学习"的价值。反观我们精心设计的"鸟类迁徙"课件:3D 动画替代了真实的鸟鸣,虚拟实验取代了校园观鸟。

这种"去自然化"的教学,与书中"用鸟鸣唤醒耳朵"的理念背道而驰。可喜的是,深圳某中学的"窗台生态箱"项目证明,当学生在教室培育本土植物吸引昆虫时,不仅理解了食物链概念,更自发展开了"校园鸟类图鉴"创作(《中国教育报》2024)。这种生成性课程,正是梅比推崇的"跟随生命的课堂"。

书中那个拒绝救助麻雀的男孩,在教师眼中或许是"冷漠"的标签,但梅比却解读为"未被引导的共情"。这让我想起总在生物课睡觉的小林,直到他在校园发现受伤的鸽子后,主动查阅救护资料的变化。这种转变印证了怀特海"教育即生长"的论断——当我们在乎每一只鸟时,也在乎每一个看似"不务正业"的学生。美国"观鸟治愈计划"显示,参与鸟类观察的青少年,其同理心测评分数提升达32%(《Nature》子刊 2023),这为转化"问题学生"提供了新思路。

合上书页,窗外正掠过一群参加"鸟类环志"活动的学生。他们手中的网兜与梅比的观鸟镜,在阳光下折射出同样的光芒。作为教师,我们或许无法改变升学制度,但可以在讲台上守护"每一只鸟"般的生命独特性——就像梅比记录鸟类鸣叫那样,记录每个学生眼中的星光。那只被救护的夜莺,终将在教育的天空划出希望的轨迹。

  • 阅读(4)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