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敏:读《静待花开:一位中职教师的育人笔记》心得 2025-09-02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国家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5-09-02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读书心得

马敏

 

翻开《静待花开:一位中职教师的育人笔记》的扉页,我原以为这不过是又一本教育心得汇编,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教育世界。作者用平实而真挚的笔触,记录了作为一名中职教师的日常点滴,那些与“被忽视的大多数”相处的日日夜夜。合上书页,我恍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职业教育的书,更是一面映照中国教育多元现实的镜子,一次对教育本质的深度叩问。

 

书中第一章“破除偏见:重新认识中职生”对我产生了巨大冲击。作者用大量案例揭示了中职学生群体的真实面貌——他们不是“失败者”,而是具有多元智能和潜能的年轻人。许多学生动手能力极强,有的拥有出色的社交智慧,有的展现出惊人的艺术天赋。这让我反思自己长期以来对教育成功的单一定义。在我们的教育叙事中,是否过分强调了学术能力而忽视了其他形式的智能?中职教育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承认并培育这种多样性,为不同特质的学生提供了绽放自我的舞台。

 

“教学相长:课堂上的双向启迪”一章中,作者详细记录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项目式学习、情境模拟、技能竞赛这些教学方法不再是教育学教科书上的抽象概念,而是转化为活生生的课堂实践。我特别注意到作者提出的“技能自信”概念——当中职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一门实用技能后,那种成就感会迁移到其他领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这种从“我能行”到“我想学”的转变过程,揭示了职业教育独特的教育心理学价值。

 

“心灵摆渡:中职教师的角色重构”部分,作者提出了一个深刻观点:中职教师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人生的摆渡人。许多中职学生来自弱势家庭,有着复杂的情感需求和成长困境。教师需要扮演多重角色——有时是专业导师,有时是心理辅导员,有时甚至是临时父母。这种全方位的育人职责,对教师提出了远超传统学校的要求。读至此处,我不禁思考:我们的师范教育是否为培养这样的“全能型”教师做好了准备?

 

“校企合作:走向真实的学习世界”一章展示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对接。作者记录了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经历,那些在真实工作场景中迅速成长的故事令人振奋。这种学习模式打破了校园与社会的围墙,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工作的意义,在解决问题中构建知识体系。它提示我们:或许所有的教育都需要一定程度地打破封闭性,让学生更早地接触真实世界的问题和挑战。

 

最令我动容的是“静待花开:教育是慢艺术”的终章。在这个追求速效的时代,作者却强调教育需要耐心等待。书中记录了一个个“问题学生”的转变故事,没有一个是一蹴而就的,都经历了反复、挫折与突破。教育不是工业生产线,而是农业耕作,需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规律提供适宜的环境。这种“慢教育”哲学,是对功利主义教育观的有力反驳。

 

通读全书,我看到了中职教育的特殊价值与普遍意义。表面上,这本书讲述的是职业教育的故事;实质上,它提出了所有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如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如何平衡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在社会偏见中坚守教育的本真?

 

中职教育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教育的多元面貌与复杂挑战。在这些被忽视的教育角落里,正发生着许多充满智慧的教育实践。或许,主流教育不仅应该关心中职教育,更应当从中汲取营养——那些关注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注重实践的教学方法、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对所有教育类型都有启示意义。

 

合上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出作者反复强调的一个意象:教育如同静待花开,需要阳光、雨露、土壤和时间的共同作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绽放的季节和方式,教育者的使命就是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然后耐心等待。在这个急于求成的时代,这种“慢教育”的智慧显得尤为珍贵。

 

《静待花开》不仅是一本中职教师的育人笔记,更是一曲献给所有教育者的赞歌。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制造同一规格的产品,而在于培育各具特色的人生。无论学生将来成为科学家、工程师,还是厨师、技工,教育都应该帮助他们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这或许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示——在教育的园地里,每朵花都有绽放的权利,每种绽放都值得尊重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