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烨敏《阅读课的姿态》读书心得 2025-09-04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小群文,大世界

——阅读黄厚江《阅读课的姿态》心得

梁烨敏

从踏入教师行列以来,自我感觉在教学上一直是比较认真的,可是说这话时又感到有些心虚。虽然认认真真备课,但却越来越感觉教书没劲,自己讲得起劲,学生听着乏味,自己付出的心血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与喜爱。问题出在哪里呢?

当读了黄厚江老师的新著《阅读课的姿态——体式教学的说法和课例》后,内心豁然开朗。所谓的“认真”,其实是自己勤于一成不变的重复,依赖于经验主义,如讲到小说就围绕“小说三要素”分析,拿到散文就抓住人物情感,讲到文言文就忙着逐字逐句翻译,教学模式套路化、教学内容格式化、教学过程结论化等,导致课堂上缺乏生机、没有灵气,师生索然无味。

“阅读课应该是千姿百态的,不同的文体要有不同的姿态,有不同的阅读规律和教学价值,必然也要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教学策略。即使是同一作者的文章也会有不同的特点甚至风格。学生的阅读,我们的教学,都应该随文变化”,黄老师在这本书中分别从小说、散文、现代诗歌、古代诗歌、戏剧、文言文、实用文和小群文等八个体式来阐述阅读教学任务的设计要诀。他在论述不同体式的教学时,既有理论说法,又有课例佐证。在说法中,他鞭辟入里,切中肯綮,化“教”为“学”,坚持学生立场和素养导向,从而确定最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一个个经典课例的示范,让读者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还有了观课的享受。这些课例匠心独运,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和可复制性。

本篇读书心得,我主要谈“小群文阅读教学”的阅读收获。随着核心素养的推出和新课标的颁布,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提出了情境任务及任务群设计。其中群文阅读是突破单篇教学和模式化教学的有效方法。我们江阴语文教研室在2022年秋开学初下发的教科研训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要认真研究群文阅读的活动组织,研究其与单篇课文的活动组织之间的异同,研究群文阅读教学与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联。半年以来我主要以学习为主,学习了多位名师的群文教学的文章与课堂实录,例如王君老师“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团队的《更美语文课》群文课型研讨、成都朱莉老师的课例等。自己课堂实践的还不多。这次阅读黄老师的书,第八课是“小群文阅读”,读后对群文阅读教学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

针对大情境、大任务的大而无当,黄老师提出了“小群文”的概念,是一种主题具体集中、组文篇幅比较短小、阅读量适度控制、阅读周期相对较短的群文阅读。黄老师明确小群文阅读的基本特征、组群方式、教学结构和基本教学原则,并设计出“李白送别诗”的小群文阅读教学案例。以下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一、小群文阅读的基本特征——以学生为本

1.强调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和内容确定适合的主题。例如送别诗是诗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题材,涌现出许多杰出作品。黄老师从“古代送别诗”中选出“李白的送别诗”在八年级进行教学,因为古代的“送别诗”实在太多,对于它的基本类型、意象特点、情感内涵等具体分析不是初中生所要全部掌握的学习内容。因此缩小范围,李白写过不少送别诗,并具有自己特点。初中生对李白是非常熟悉的,且有学习基础——小学已学过《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两首送别诗,另外两首《送友人》《金陵酒肆送别》没有学过,但难度也不大。因此借助这四首诗,从情感、意象、结构等角度深入解读核心文本《渡荆门送别》,在了解一般送别诗特点的基础上,认识李白送别诗的个性特点。我回顾自己在参加江阴市能手比赛时执教的七年级上册的《寓言四则》群文阅读,四则寓言《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对于初一学生读寓言最重要的就是明道理,寓意的揭示与其情节设计有密切的关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发散思维,尝试从多角度进行解释。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因此群文教学的主题选择为《寓言,原来可以这样读》。

2.强调阅读量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且周期要短。群文阅读可以拓宽学生阅读面,但群文阅读不是提倡“海量阅读”。群文阅读教学要根据学生阅读兴趣维持、阅读认知规律以及教师课堂的教学处理来选择文本组群。阅读量要适度控制,为学生思考和分享留有足够的时间。对于初中生,除了诗歌组群,文言文可以组群,但理解难度大的阅读量要适当控制,现代文千字左右的文本两三篇为宜,课外名著的小群文阅读要进行切分建立阅读任务群。课内的小群文阅读,课前花一两个小时,课内花一两个课时,课外的任务群阅读以课外一两个星期,课内三四节课为宜。

二、群文阅读的组群方式——集中明确

基于小群文阅读的基本特征,黄老师提出四种组群方式:1.完全教材内文本的组群。2.由内而外的“1+X”组群。3.围绕教材文本主题的拓展式组群。4.基于“大群”和名著的切分式组群。

群文阅读可以构建更开放、更自主、更思辨的阅读教学空间,但组群要注意避免僵化、随意化。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没有一个集中明确的主题,组群方法过于简单,在教学中会浮于表面,没有深入,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按照某一个教学主题进行文章编排,这为教师的组群提供了一些方向,但也不能简单地参照教材的编排选择文本。教师首先应立足教材,仔细学习每个单元的主题,并深入挖掘单篇中包含的各类思想或价值观,可以打破单元限制,围绕一定主题跨越不同单元、不同年段对教材文本进行整合重组。例如杜甫的《望岳》《春望》《石壕吏》可以组群“遥望老杜赤子心”。又如教材中有八首不同诗人的边塞诗: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夜上受降城闻笛》《雁门太守行》《使至塞上》《渔家傲∙秋思》等,可以组建一个“一曲边歌话诗情——边塞诗群文阅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准确了解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针对学生不同的阅读水平,选取合理的课外拓展文章,通过由内而外的“1+X”,有效推动整个班级语文水平的提升。例如朱莉老师选取《咏雪》《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狼》《大蝎》四则篇幅短小的文言小说,组群教学《初探古典文言短篇小说开端的设置——一句见情节之精妙》。四则短文,跨越千年,选取极具匠心,阅读难度都不大,且都极有可读性,各具情态又共性鲜明,有很强的代表意义。对于课外整本书阅读的名著导读课可以切分建立阅读任务群,如阅读《西游记》,可以组群《从“三打”到“三借”——看取经团队的成长》、《妖魔的“背景”与“结局”》。阅读《水浒传》,可以组群《从打虎武松到杀人武松》《<水浒传>中有意思的好汉绰号》。我在执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导读课时,提炼一个大主题“成长,是生命最美好的姿态”,切分成“在如火如荼的工作中成长”“在与病痛的抗争中成长”“在爱情的道路上成长”三个小任务群看主人公保尔的成长。

三、小群文阅读的教学结构——多元结构

小群文教学是对单篇教学的突破,必然带来教学结构的多元化。黄厚江老师把它分为五类:1.并列式结构。2.辐辏型结构。3.交叉式结构。4.推进式结构。5.串联式结构。6.迁移性结构。

黄老师的“李白的送别诗”,由四首送别诗聚焦于要教学的一首《渡荆门送别》,就是属于辐辏型结构。朱莉老师在四则单篇文言的阅读中,不断深化“一句见情节之精妙”主题的理解,是属于推进式结构,在层层深入地文本研读中,逐步归纳形成比较完整的“一句见情节之精妙”的阅读成果。徐杰老师执教的《<水浒传>里有意思的几个酒局》,基于“点——线——面——体”的操作策略设计导读活动,完成对一个人到一个群体的命运走向的关注,这个群文教学设计糅合了串联式和推进式两种结构

四、小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同题、异质、共生

黄老师提出五个基本原则:1.提炼合适的内容话题和学习主题。2.文本选择要注意“同题异质”的适度空间。3.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梳理与整合。4.处理好“群”与“文”之间的矛盾关系。5.努力追求“1+1>2”的文本共生。

群文阅读教学在提炼集中的主题时,要有共同的学习话题,这样才能体现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黄老师在“李白的送别诗”的教学设计中第一个环节是“探究送别,了解送别诗的基本要素”,这就是通过群文阅读解决了学生对送别诗的知识学习。第五个环节是“选一个角度,对五首诗进行分类”,从送的对象、送的主体、诗歌的形式,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分类,最后得出《渡荆门送别》是一首很特别的送别诗,是诗人写故乡水为自己送行。

朱莉老师的教学设计由“聚焦开端,异中求同”,到“前后勾连,同中求异”,探索四则不同内容与风格的文言小说,在开头句中四种不同的“精妙”之处(细节中见情节的铺设、陡转中见情节的波澜、对立中见情节的冲突、悬念中见情节的精妙),为学生打开古典文言小说神秘的大门。徐杰老师执教的《各有各的难》——《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定风波》群文阅读,从“难”这个议题比较李白、杜甫、苏轼三位大诗人的人生态度。两位老师在组群时都关注“同题异质”的适度空间,教学设计既有学习的空间,又有活动的张力。

湖南长沙卢望军老师执教《陈太丘与友期行》群文阅读,从课内《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两篇短文,再选取《世说新语》中三个单篇,课内外五个单篇文本统整在“家风”的主题下进行群文教学。教学中既关注对“文字”的理解,用了十多分钟时间对字、词、句组织“分类”学习与积累;又注重对“文学”手法的赏析,在此基础上围绕“信”与“礼”又对文本进行细读训练,从字里行间发现隐秘的“家风”元素,这是“文化”层面的重要元素。这节群文阅读教学体现了“四文”融合的特点,“群”与“文”和谐共处,在语言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呈现螺旋上升态势。群文阅读价值远大于五个单篇单独阅读价值之和。

阅读黄老师的著作,回顾自己之前聆听学习以及实践的一些教学理论与课例,让我对群文阅读教学有了更加精确深入的认识,真是“小群文,大世界”。黄老师能精准抓住不同体式的牛鼻子,源于他自身深厚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改革风生水起、花样不断翻新的今天,黄老师始终秉持着守正创新的理念,不保守,不激进,呼唤语文学科的理性建设,这对于我们一线老师有莫大的启发和帮助。感谢黄老师以一己之力推动着中国当代语文教学改革!

  • 阅读(5)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