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丽高中政治名师工作室成员文章推荐 2025-09-04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在心灵沃土上播种未来——读《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

 

翻开《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这本书,一股深沉的教育情怀扑面而来。作为中学思政教师,我在这本书中看到的不仅是对教育现状的深刻剖析,更是一份对中国教育未来的庄严承诺。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使命——我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中国教育的建设者,是塑造民族未来的参与者。

书中对教育本质的探讨令我深思。教育究竟是什么?是分数的竞争?是升学率的比拼?还是更深层次的人格塑造与价值引领?作为思政教师,我们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的课堂不仅是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场所,更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这本书让我更加坚定:思政课不是应试教育的附庸,而是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灯塔。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多少次,我们为了赶进度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困惑;多少次,我们为了应试要求而压缩了课堂讨论的时间;多少次,我们抱怨教育体制的种种限制,却忘记了作为教育建设者的主观能动性。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不足,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书中关于“教育建设者”的论述尤其打动我。建设者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不是问题的抱怨者,而是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作为思政教师,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我们可以创新教学方法,让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我们可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需求,让教育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这些都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我们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日常实践。

最让我感同身受的是书中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义。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陪伴者和赋能者。这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仅要传授真理,还要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能力;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还要着眼于他们长远的发展。这种角色的转变,正是我们成为教育建设者的必由之路。

合上书页,我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和责任。作为中学思政教师,我们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我们每天面对的不仅是渴望知识的青少年,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的工作看似平凡,却关系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这种认识让我既感到压力,也充满动力。

教育是慢艺术,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这本书让我坚信: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成为教育改革的力量,每一堂课都可以成为教育创新的试验田,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教育成果的见证者。作为思政教师,我愿做中国教育的建设者,在青少年心灵沃土上精心播种,耐心耕耘,等待思想之花绽放,期待价值之树参天。

这条路很长,但值得我用一生去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