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有感
近期有幸投无锡机电成洁教授门下,得她推荐,有幸拜读了《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一书,书中对深度学习的内涵、意义及其与核心素养培养之间深刻联系的阐述,令我深受启发,并对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产生了诸多新的思考。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们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融入日常教学,使学生不仅能掌握一技之长,更能具备适应未来职业发展与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深刻领悟:深度学习是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
该书清晰地指出,深度学习并非指学习内容的深奥难懂,而是指学习者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批判性地理解新知识,并将其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而能够迁移应用到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这与职业教育所强调的“知行合一”、“手脑并用”高度契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我们的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和“会操作”的层面,更需要他们能够理解技术原理、具备解决生产实践中复杂问题的能力、拥有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这些正是核心素养所涵盖的关键能力(如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创造力)和必备品格(如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学会学习)的体现。因此,推动课堂教学走向深度学习,是职业教育有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和关键路径。
二、反思现状:传统职教课堂与深度学习的差距
反观当前部分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仍存在一些与深度学习理念不相符的现象:过于侧重单一技能点的重复操练,缺乏对技术知识体系整体性、关联性的构建;教学情境与企业真实生产流程、服务场景脱节,学生难以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和迁移路径;评价方式偏重结果性考核,对学生学习过程、思维品质、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关注不足。这导致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操作技能,但面对新技术、新工艺或突发问题时,往往显得应变不足、创新乏力,其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三、实践转向:构建培育核心素养的职教深度学习课堂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为我们指明了改革的方向。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我认为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变,以促进深度学习,培育核心素养:
聚焦真实情境,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 摒弃孤立的知识点传授和技能训练,将学习内容置于模拟或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基于典型工作任务、企业真实项目或技能大赛赛题,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或项目。例如,在数控专业教学中,不是单纯讲授编程代码或操作机床,而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一个具体产品从图纸分析、工艺设计、程序编制到加工检测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主动探究、团队协作、解决问题,其批判性思维、实践创新能力、沟通协作等核心素养得以自然生成。
强化学科融合与知识整合,促进思维发展: 职业教育涉及技术、科学、人文等多个领域。课堂教学应打破学科壁垒,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网络。例如,在讲授新能源汽车维修时,融合电工电子、机械原理、计算机控制等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故障现象背后的系统性原因,而不仅仅是更换零件。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系统思维、综合分析和迁移应用的能力。
突出学生主体,倡导探究与合作学习: 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将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大胆质疑、设计方案、动手实践。通过小组讨论、方案辩论、成果展示等方式,促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在过程中扮演引导者、支持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适时点拨、提供资源、搭建支架。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更能有效培养其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
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元认知能力培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最终的作品或成绩,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思维品质、合作情况、克服困难的过程等。引导学生经常进行反思,思考“我学到了什么?”“我是如何学会的?”“还有哪些不足?如何改进?”,逐步提升其元认知能力,使其成为自我导向的终身学习者。
渗透职业精神与工匠精神: 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有机融入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质量意识、安全观念、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创新精神的教育。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深刻感受职业的价值与尊严,内化职业领域所需的优秀品格,实现技能培养与素养培育的同频共振。
四、 结语
阅读《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让我更加坚信,职业教育的课堂必须超越浅层学习和机械训练,走向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度思考、积极实践的深度学习。唯有如此,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才能不仅拥有扎实的技术技能,更具备强大的核心素养,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产业变革和技术发展的挑战,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作为职教教师,我们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勇于探索实践,努力构建以深度学习为导向、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的职教新课堂,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