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认真学习了《新时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一书,深感其理念之前瞻、指导之具体。该书虽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为切入点,但其对计算思维、信息素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核心能力的强调,与职业教育“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为我们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和深刻的启发。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对职教学生信息素养的新要求
《基本要求》明确指出,计算机基础教育已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软件操作培训,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支撑其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计算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这一转向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尤为重要。在数字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日益深入,未来的技术技能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技能,还必须具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复杂职业场景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创新协作能力。这正是学生核心素养在信息时代的具体体现,也是他们未来职业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关键竞争力。
二、反思对照:传统职教信息技术课程的不足
反观我们过去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偏差:
内容滞后性: 教材和教学内容更新缓慢,未能及时融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与产业技术发展脱节。
技能碎片化: 教学往往侧重于Office办公软件等单个操作技能点的孤立讲授和练习,缺乏在综合项目或真实情境中对学生进行完整信息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思维缺失性: 过于强调“怎么做”,忽视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想得更清楚”的计算思维培养,学生难以将所学技能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
融合度不足: 信息技术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两张皮”现象依然存在,未能有效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岗位需求。
《基本要求》恰如一剂良方,为我们指出了破解这些困境的方向。
三、实践路径: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职教信息技术新课堂
结合《基本要求》的精神和职业教育的特色,我认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革新:
重构课程内容体系,凸显时代性与职业性:
基础性与前沿性结合: 在夯实计算机系统、网络、数据等基础概念的同时,增设关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概览、信息社会责任与网络安全伦理等内容模块,拓宽学生视野,筑牢信息社会公民的素养根基。
通用性与专业性融合: 紧密结合不同专业大类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案例和项目任务。例如,对于电商专业,重点设计网络营销数据分析、网店视觉设计等项目;对于智能制造类专业,融入工业物联网数据采集、简单自动化流程设计等元素。使信息技术课程真正成为支撑专业学习的工具和桥梁。
推行项目化任务驱动,培育计算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摒弃单一的软件操作训练模式,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和未来职业的综合性项目或任务。例如,围绕“策划一次数字营销活动”、“制作一份多媒体专业报告”、“分析一组销售数据并可视化呈现”等真实任务,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分析-抽象建模-算法设计-代码实现(或工具应用)-测试优化”的完整过程。
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思维(分解、模式识别、抽象、算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强调思维过程而非仅仅操作结果,培养其逻辑思维和系统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突出学生主体与数字化学习创新:
采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模式,利用在线课程平台、虚拟仿真软件等数字化工具,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协作学习。
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创造,例如创作数字媒体作品、开发简单的小程序或自动化脚本解决实际问题、参与数字创新项目等。在“做中学”、“创中学”中提升其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信息表达与交流能力。
强化信息社会责任与伦理教育,塑造数字时代合格公民:
将信息安全意识、网络行为规范、知识产权保护、数据隐私伦理等内容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通过案例分析、辩论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技术带来的影响,树立正确的技术价值观,恪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法律规范。
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关注素养生成与过程表现:
改变仅以技能操作熟练度或作品结果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做法,构建多元综合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信息获取与筛选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设计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创新思维体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意识等,实现对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综合考量。
《新时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我们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树立了新标杆。其核心在于从“工具论”走向“素养论”,从“技能传授”走向“育人赋能”。作为职教教师,我们应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积极推动课堂教学从内容到方法、从评价到目标的系统性变革,努力培养出不仅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更具备卓越计算思维、高度信息素养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他们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