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论文】指向思维品质的童话教学 ——观黄厚江《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有感(李鸿妹) 2025-09-05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指向思维品质的童话教学

——观黄厚江《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有感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李鸿妹

摘要:黄厚江老师执教的《皇帝的新装》一课,从“场景的叠加”切入,通过听、说、读、写等丰富的教学活动,带领孩子们体悟童话的独特魅力。本文以《皇帝的新装》一课的教学环节为例,从教学活动、思维空间、课堂节奏三个方面,探寻黄老师课堂教学结构的精妙,发现指向思维品质的童话教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皇帝的新装》;童话教学;体式教学

到底是这样一个真诚的声音会震撼整个世界,还是这虚伪的世界会淹没这个纯洁的孩子呢?”看着孩子们那炯炯目光,内心如同泉石相激,涟漪以此为原点逐渐漫延,难以平静。原来,黄厚江老师就是那颇具童心又满怀深情的安徒生,不光带着孩子们在这虚构的故事和真实的世界间来回穿梭,自在想象,也在告诉在座的年轻教师们语文课的原生态该是如此,具体而生动。

一、教学活动:深入浅出中回归语文原点

《皇帝的新装》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提示提到本单元教学应实现了解单元课文各文体的特征,进一步学习想象和联想的目标。除此以外,它还是一篇妇孺皆知的童话。一方面,因为它所面对的读者多是孩童,所以具有多想象和夸张,人物形象较扁平,情节多重复的特征。另一方面,安徒生谈及创作缘起时提到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原来童话终将照进现实,孩子们也需要在虚构的故事中逐渐走进真实的世界。王荣生教授说:“阅读就是一种文体思维。”这也就意味着课堂教学既需要总结出“这一类”的特点,还需要体悟到“这一篇”的独特之处。在这些条框下,在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目标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而黄厚江老师执教的《皇帝的新装》一课,可以说是实现教学价值最大化的典范。

1.把知识学习变成借助知识的阅读活动

课堂伊始,黄厚江老师就通过“看新装”串联全篇,孩子们三言两语就轻松地叙说完这篇童话的主要情节,接着课堂就始终回荡着孩子们纯真的声音。

黄老师真是文字王国里的“老顽童”,他总能在文字中找寻到恰切的语言密码,然后将知识学习轻巧地转变成借助知识的阅读活动。从文章内容来看,童话的好玩就在于它在“场景的叠加”中,把人物的某一个特征放大到离奇而不合情理的地步,如五次“看新装”中,诚实的老大臣一次又一次自如地夸赞新装,这样的行为实在称不上诚实了。在骗子们卖力地、通宵达旦地编织着那件看不见的新装,全城却始终都涌动着一种“看新装”的期待之情,实在难以置信。

场景的叠加”只是这篇童话的外壳,若要触及内核,必须要发掘场景中的要素,这就必然会涉及到人,人的心灵,人的本性。一颗发现的种子就此种下,孩子们在文字里寻幽探微。此时黄老师适时的抛出一问“五次‘看新装’,你最喜欢哪一次?”“五次‘看新装’的顺序,能不能调整呢?”这样,孩子们就在“看新装”的具体场景中,去感受人物心理的细微变化。

2.把性格概括变成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解读

在学习中,孩子们能轻松地捕捉到第三次“看新装”时皇帝内心的波澜:“新装就是皇帝让骗子织的,他自认为称职,但当他发现自己看不到时,皇帝是很心慌的。”皇帝是骗局得以实施的助推者,他一直自认为是称职的,但当作者将他推至幕前,亲见骗局时,那种惶恐和慌乱真是难以掩盖。与此同时,我们就会发现在童话最盛大的场景——游行大典中,作者极尽笔墨夸耀着新装,却始终没有对皇帝直接的心理描写。其实,行文中可写而不写之处,最是体现作者的匠心,这变化后的重要意义最终都无疑落在第五次“看新装”上了。

黄老师总能捕捉到这异乎寻常的留白,本应慌乱的皇帝,赤身裸体的在众人面前究竟会想些什么呢?于是,黄老师通过补写第五次“看新装”时皇帝的心理这一活动,让孩子们在语言的再表达中真切地感受到皇帝内心的颤动。

教学实录片段:

生朗读心理补白片段。

师:有没有发现皇帝一开始沉浸在“骄傲”中,后来有人说真相后,他变得“紧张”,再后来他意识到自己没穿衣服后,就有点“犹豫”,最后就变成了“恐慌”。然后呢?

生:他会自我安慰。也可能会放弃。

师:那皇帝为什么没有放弃?

生:如果放弃,所有人都知道他没有穿衣服。但是他坚持走下去,就能维护面子。

师:皇帝最害怕的不是赤身裸体的在街上走,他最怕的是什么?

生:害怕被世人发现他的愚蠢。

在追问中,孩子们对皇帝的认知不再是标签化的性格概括,而是在一次次地表达中,真正地抵达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处。

3.把主题解析变成借助文章解读生活

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时,我们往往习惯于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向孩子们讲述成人世界的虚伪和自私,去剖析冠冕堂皇背后的荒诞。但是阅读童话,如果只是看到成人世界的虚伪和自私,未免过于残忍;而如果只看到孩子的天真和单纯,又太过理想。

黄老师将这样一个复杂的问题放在通俗的生活故事中,如同剥笋将童话的真相一点点的剥出。于是最后的发问到底是这样一个真诚的声音会震撼整个世界,还是这虚伪的世界会淹没这个纯洁的孩子呢?”“所以孩子们你们不要觉得自己声音微弱,你们也能撼动这个世界……”,这些话语就像那寂静山林中的晨钟暮鼓,一声声震颤着人心。

二、思维空间:收放自如中走向文本纵深

初看黄老师的课,像一棵茁壮成长的树,扎根于广阔肥沃的土壤,向阳肆意地生长。例如,在学生们都认为童话有意思主要是源于其中的想象时,黄老师话锋一转,就提到了“场景的叠加”这样的专业术语,如果一味地去解释它的定义和特点,课堂很容易就陷入沉闷。黄老师就勾连四大名著中“三打祝家庄”、“七擒孟获”“三进大观园”“诗社四次作诗”的内容,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很快就能将这样的术语内化,并轻松地化解了难题。黄老师又小结到诗歌和小说往往通过场景叠加的方式来写作”,这样精简的语言,孩子们就积累了一个极有价值的知识,也带着极大的成就感去开启接下来的学习。

细察黄老师的课,就会发现这些教学活动还像那纵深蔓延的根茎,在广阔肥沃的土壤中汲取营养,恣意地壮大。例如,当孩子们在活动中,解读皇帝的内心世界后,黄老师引导孩子们发现这篇童话,不光写皇帝一个人,还写皇帝身边那一大群人,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从个体走向群像,从而对文章的理解走向更深处。

教学实录片段:

师:这个童话,不是写皇帝一个人,后边还有一大群人。你能不能帮我给这些人分分类?

生:三类。假装看得见新装的人——参加游行大典的人,看不见新装的人——小男孩和两个骗子。

生:骗子。老百姓。皇帝和大臣。

生:骗子。大人。小孩子们。

师评:分类的基本要求是各类别中人物的特点不能交叉。你们发现这三个分类成立吗?骗子只有那两个人吗?

生:参加游行大典的全是骗子。

师:如果这些人只能分两类,怎么分?

生:说真话的人和说假话的人。

生:骗人的人和被骗的人。

师:但是有人既说真话,也说假话。有的人既被骗也骗人。

生:虚伪的人和不虚伪的人。

师:可一个人有时不虚伪,他也有虚伪的时候,他还是虚伪的人。

生:大人和孩子。

师小结:童话里的情节简单,人物也简单,人物具有类型化的特点。几乎可以发现,成人基本上是骗人的人,所以我们读童话主要是读懂孩子的心理,看见孩子眼中的世界。

黄老师通过给皇帝背后那一群人分类的活动,从文本本身出发,让孩子们在思辨中发现读童话的基本方法:读童话,主要是读懂孩子的心理,看见孩子眼中的世界”,这一活动真正实现了在阅读教学中,实践并运用从“这一篇”到“这一类”的读法策略。

三、课堂节奏:张弛有度中实现自由对话

在黄老师的课堂中,我们总能发现这样的一个细节,原本沉闷的孩子会随着课堂的推进,慢慢的思维也活跃起来。原本活跃的班级,孩子的回答问题的思维会慢慢变得缜密,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是“看得见的生长”,更是质的飞跃。如学生在补写皇帝心理时,内容铺陈较多,但笔力不集中,写作不得法。于是,黄老师提到“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皇帝这个人物,就能把他写出层次。”静态人物只是这篇童话的有意为之,但当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人物在童话外的变化时,那么童话外的思维空间就会广阔许多,童话的力量也就不容小觑。

又如孩子们捕捉到游行大典真相暴露时,皇帝恐慌的心理,感受到他愚蠢的形象后,又该怎样去理解中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皇帝形象的差异呢?有没有同学发现皇帝的身材,想象他的形象,会不会像我一样苗条呢?”黄老师如是说。当一个想象中的人物走进现实,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有说到“他会很胖。因为他不务正业,所以就会把自己照顾的很好,不会让自己饿着变瘦。”还有关注到课文中在他腰里“”了一阵子,更有甚者现身说法“我也很胖,所以我也会像皇帝一样扭过身子看自己的后背。”孩子们纯真的声音加上那“曼妙”的身姿,真让人忍俊不禁。更让人惊叹于黄老师的睿智,自由的对话不仅化抽象为具体,还能化深奥为浅显。

例如,当孩子们找到读童话的方法后,明白读童话应该看见孩子眼中的世界”,那孩子们就应该像文末那个说真话的孩子那样只说真话不撒谎吗?实际上,不撒谎本身就是最大的谎言。黄老师说到“如果我做班主任,我一定会教你们‘会撒谎’。什么是‘会撒谎’呢?”,原来会撒谎是可以在危急时刻对骗子、对坏人撒谎以求自保,是可以在必要时刻,对人说善意的谎言,但是“你不能用撒谎去伤害别人”。另一方面,我们大人也“不要在孩子们面前装聪明,孩子们其实把我们看得很透

一节课结束,孩子们意犹未尽,我们也沉浸其中。正如徐杰老师所说“在众多《皇帝的新装》经典课例中,黄厚江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是天花板。”语文课该是如此,它应该是充满孩子们自由表达的声音,它应该有孩子们跃跃欲试的身影,它应该始终有思维的碰撞,它更应该有一个愿意贴近孩子们去读文章,去带着他们发现文章中的万千世界的身影。就像蔡成德老师所说“其实,课堂上当我们虚空教学内容真正地去和孩子们真诚地交流,又怎会被自己所设的条条框框所束缚”语文课的语文味就是这般,澄澈清明。

参考文献:

[1] 黄厚江.《阅读课的姿态——体式教学的说法和课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王焰,2022.1-34

  • 阅读(8)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