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回忆》教学设计
年级 |
初一 |
学科 |
语文 |
||
课题 |
《山地回忆》 |
主备人 |
束余嘉 |
授课时间 |
|
一、教材分析【地位、作用,可参考《教参》】 |
|||||
《山地回忆》是一篇小说,通过叙述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与阜平山区一家人的交往经历,展现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普通民众在艰苦环境中的乐观、坚韧与无私奉献。文章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通过细节描写和对话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那位勤劳、善良、直率的山村女孩子,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文章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和人民的英勇斗争,还具有文学价值,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审美能力。 |
|||||
二、学情分析【如:知识经验分析、学生能力分析、学生学习障碍分析】 |
|||||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对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生动的讲述和直观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同时,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差异,应采取分层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
|||||
三、教学目标【行为主体(学生)+行为表现(学什么:行为动词+核心概念)+行为条件(怎么学:学习环境)+目标达成度(学到什么程度)】 |
|||||
1.梳理相关故事情节,判断文章体裁; 2.寻找主要表达方式,把握妞儿的性格特征; 3.欣赏美好人物形象,掌握小说主旨解密方法。 |
|||||
四、重点难点 |
|||||
1.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分析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和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
|||||
五、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体现“五步”) 教学内容(学什么) |
教学策略 (怎么学) |
教学效果 (学得怎样) |
|||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语文办公室最近发生了一场争论,咱们即将要上的这篇课文《山地回忆》,王老师认为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明快,作者回忆了与妞儿一家的故事,是一篇清新的散文呢。而张老师则认为,这篇文章故事内容丰富有趣,妞儿人物形象突出,明明是一篇优秀的小说。张老师和王老师在办公室找人评评理,你们来帮帮忙,看看这篇文章到底是什么体裁? 不做理由分析,学生简单表明观点, 师:看来同学们也迷糊了。也许我们可以从作者的简介入手,看看他最擅长写哪种体裁的文章。我们一起来读一度孙犁的介绍。 姓名:孙犁(原名孙振海) 籍贯:河北衡水人 经历:抗日战争爆发,加入抗战,指导敌后的抗日宣传工作 成就:中国现代作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代表作:《白洋淀纪事》(散文集);《芦花荡》(小说集) 师:孙犁既是作家又是散文家,看来辨别这篇文章的体裁还得靠我们自己知识储备了。怎样辨别文体呢,别急老师友有好办法。 二、任务一:寻觅相关事件 1.我们首先找出文章开篇至结尾都写了哪些事件呢? 预设: ①买布相赠(略写); ②我与妞儿初相识(详写); ③妞儿给我做袜子(详写); ④我和妞儿父亲一起贩枣,买织布机(详写); ⑤交代袜子的下落(略写); ⑥买布做国旗(略写)。 明确:其中第①件事是文本的序幕,采用倒叙的手法,“买布相赠”引起我对山地有关的回忆。②—⑥件事以时间顺序记叙了我与妞儿一家的相识和相助事件,以及袜子的下落,作为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必须详写。而最有一件事则是文本的结尾,可以简单记叙。 追问:是什么把这么多的事件串联在一起的呢? 明确:“布”作为文章的行文线索,串联了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的相应事件。 2. 以上这些事件都是作者孙犁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吗?我们一起来读读孙犁怎么说。 链接材料:我并不是真的遇到了那么一个女孩子。在山里,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些女孩子,我从她们的言行中,看到了闪亮的心灵。她们可爱的地方很多,我写这个女孩子是概括她们可爱的形象。 —孙犁《关于<山地回忆>的回忆》 明确:以上这些事件是作者想想加工出来的,虚构出来的内容带有故事性,这样的文体我们称之为小说。所以《山地回忆》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 板书:小说特征1:故事内容为虚构。 3. 散文中的事件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吗?我们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梳理出文章中与阿长的有关事件。 预设:①长妈妈名称来历(略写);②喜欢切切察察(略写);③睡觉爱摆大字型(略写);④有许多的繁文缛节(略写);⑤讲长毛的故事(详写);⑥谋害我的隐鼠;⑦给我买《山海经》(详写)。 明确:与小说不同的事,散文记叙的事情都是作者真实经历过的,为真人真事。 追问:删除一个略写事件,影响文章的完整性与文章主题的表达吗? 明确:散文的文体特征“形散而神不散”,可删除略写事件之一,不影响主题表达。 4. 再次回到小说中来,《山地回忆》中间哪一事件可以删去呢? 明确:不可删去。小说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后一件事做铺垫,若删去其中一件事,导致作品内容会中间断裂。 板书:小说特征2:故事情节紧凑,且环环相扣。 三、任务二:探究表达方式 1.《阿长与<山海经>》作为散文,运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那作为小说的《山地回忆》主要运用哪些表达方式呢? 预设:小说多用叙述和描写。小说主要讲了一个军民一家亲的故事,采用的是叙述的方式。本文中运用的描写主要有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提示学生在文章开头部分寻找环境描写的语句。 2.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齐读山地环境描写的句子,边读边思考,这段语句在文中是否可以删去? 阜平土地很少,山上都是黑石头,雨水很多很暴,有些泥土就冲到冀中平原上来了——冀中是我的家乡。阜平的农民没有见过大的地块,他们所有的,只是像炕台那样大,或是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地。在这小小的、不规整的,有时是尖形的,有时是半圆形的,有时是梯形的小块土地上,他们费尽心思,全力经营。他们用石块垒起,用泥土包住,在边沿栽上枣树,在中间种上玉黍。 预设:不可以删去,如果删去就无法展示山地居民恶劣的生存环境,无法提现布匹的珍贵,同时为后文“卖枣”做铺垫。正是山地生存环境的恶劣,才更能体现百姓的生存智慧。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之一,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一点在学《风雪山神庙》时,也会强调风雪对林冲反抗崛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3. 紧接着小说女主角妞儿出场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子呢。 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向读者描绘了一个山地贫寒的普通农村女孩儿,她的名字叫做妞儿。妞儿的出场为我们展现了小说的第三个特征: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 板书:小说特征3: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 4. 这个女孩儿可不一般,少见的野性泼辣,像个山上的野刺猬,充满刺,给人拒之千里的不友好。不信?我们来分角色朗读。 妞儿:(严厉地)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我:(很不高兴的)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妞儿:(恼了)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我:你怎么骂人? 我:(心平气和的)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妞儿:(冷冷地)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感叹号体现了二人语言交锋的激烈程度,同学们要读出来,就像火气聚集,马上就要吵起来一样。同学们再来吵一遍。 生以吵代读,第二次读效果很好。 师:作者在这儿塑造妞儿如此泼辣,甚至可以说是有点不讲理的形象,用意何在? 明确: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制造小说情节的起伏,避免平铺直叙。 5. 小说对妞儿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塑造出非常不一样的女性形象,我们一起来看看妞儿特别在何处。 从这处 描写 ,我可以感知到妞儿是 的人,我欣赏她 。 示例:从这处语言描写“你们是装卫生!一个饭缸子,又盛饭又洗脸,还洗脚喝水,那是讲卫生吗”,我可以感知到妞儿是心直口快、爱憎分明的人,我欣赏她敢于用犀利的语言维护自尊,又暗含对战士生活习惯的不理解。 预设①:从这处神态描写“她冷冷的望着我站着,忽然又望着我笑了”,我可以感知到妞儿是外冷内热、情感真挚的人,我欣赏她用变换的表情传递少女的娇憨与对“亲人”般战士的亲近感。 预设②: 从这处动作描写“她扭着身子逆着河水往上走,蹲在一块尖石上洗菜”,我可以感知到妞儿是倔强独立、自尊心极强的人,我欣赏她宁肯忍受寒冷也要坚持原则,展现山地女孩的傲骨与倔强。 提示:人物心理的活动藏在人物的语言、动作里 预设③:从这处心理活动,她追问“不穿袜子脚不冷吗”,又迂回提出“我给你做”,我可以感知到妞儿是细腻体贴、善良聪慧的人,我欣赏她以少女的机敏,将对战士的关爱化作实际行动的质朴关怀。 这里的人物赏析,可以是以上的语句但不局限以上语句。只要是从人物描写角度对妞儿人物形象的分享,都是可以的。 师:从同学们的分享中,我们认识如此特别的山地女孩儿—妞儿,我们一起读。 她爽快率直, 她野性泼辣, 她顽皮爱笑, 她质朴善良, 她勤劳能干, 她心灵手巧, 她就是我们可爱可敬 的妞儿呀! 四、任务三:探寻小说主旨 1.我们寻找了小说的故事情节,欣赏了主角的人物形象,作者写这边小说的目的是什么呢,小说的主旨会藏在哪里呢? 明确:小说的主旨一般藏作者对妞儿的态度里。 2. 妞儿做山地居民帮助抗日战士做袜子,攒钱买织布机,对于这些事,“我”的对妞儿的态度是怎样的。 “我”对妞儿充满理解和共鸣,对她充满敬佩、感激与赞美。妞儿看似坚硬的外壳包裹着一颗赤诚之心。“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既是对她手艺的肯定,更是对她无私付出的深切感激。妞儿以主动关怀做袜子行动证明,“山地人民的感情,是如此朴素而炽热”,“我”用帮组妞儿一家卖枣子来回馈,军民亲如一家人的情感,多纯粹又多温暖。时隔多年后,想起这些事都充满了深深的怀念。 3. 小说末尾哪一句将这种怀念之情推到了顶峰? “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明确:妞儿不再是妞儿了—她是千百万坚韧善良的根据地人民的缩影,“我”的怀念不仅是对个体的追忆,更是对军民血肉深情的永恒礼赞。 4. 再次回到课堂开始,为什么张老师王老师会有文体之争呢? 孙犁创造这种人美、情美、军民人性美的小说,自带一种散文化的味道,这是因为孙犁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散文家,他独特的语言风格造就了散文化的小说《山地回忆》。
【板书设计】 小说体裁特征 内容事件为虚构 事件环环来相扣 环境描写推情节 人物刻画显中心 主旨隐匿态度里
|
|
|
|||
教学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