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回忆》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
国庆来临之际,学校开展“红色革命文学阅读之旅”的活动,我们初一6班的同学们选中了孙犁的《山地回忆》这篇文章,下面让我们一起开启赏读之旅吧!
一、教学过程
任务一:红色故事,情节梳理
师:跳读全文,概括这篇文章讲了哪几件事?请你完成以下思维导图。
师:概括时可以抓住地点词(抓住吵架冲突 与一家人关系亲近等词句)
预设:河边起冲突 互助一家亲 失袜深怀念
师:文章主要讲了“我”与女孩及家人相知相处的故事。(板书)
其中,哪些部分花费笔墨较多?
师:作者详略安排合理得当,与主题和人物成长相关的情节要详写,其他则可以略写。
师:在小说中,人物是灵魂,只有扣紧灵魂才能制服小说庞大有力的文本,产生更为有效的解读。
师过渡语:“我”与女孩儿因一场矛盾冲突而相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刻画人物,就是要呈现出人物在各种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思想、气质和风貌。
任务二:红色人物,解读形象
1、在矛盾中解读人物
情节一:河边起冲突
师:这里有三组对话,分别是……
师: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这三段话,分小组合作,1、2组演读冲突的开始,3、4组演读第转机,5、6组演读矛盾的解决。
(冲突的开始)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转变的契机)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
预设:原来矛盾发生转变是因为他们,有相同的感情基础,拥有共同的目标,打日本鬼子。
(冲突的解决)
“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
“不会买一双?”
“不会求人做一双?”
师过渡语:同学们的朗读让文字拥有了温度。解读文本时,抓住情节中的矛盾冲突,抓住对话中的标点符号,可以让我们更准确的去把握人物形象。
培根曾说:“在个人私生活的细节和琐事中,一个人的性格最容易显露,因为他不会故意去掩饰。”通过细致的观察,我们能够从微小的线索中观察到更深的内涵。
2、在细节中解读人物
师:妞儿给我送袜子,我和这一家人相处熟悉,互帮互助,于是“我”拥有了新的袜子和新的家,聚焦42-82小节,你们关注到了哪些细节呢?
3-4生回答
师:大部分同学们都关注到了动作、神情、语言等,你们发现了没有?文中的一些副词也很有表现力。
师:第一个细节:一家人全笑着让我炕上坐。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全家人对我很热情,对解放军的信任和拥护。
师:第二个细节,不仅有副词“已经”,还出现了时间词。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补一补。
第一天,讨论做袜子;
第二天,袜子已经剪裁好;
第三天,已经纳底子了;
第四天, ;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预设:第四天,袜子和底子已经缝合好,针线细细密密
第四天,她做好了袜子放在一边,开始给破旧的以上缝缝补补。
师:时间的细节背后,可以看出什么?
预设:真是一位心灵手巧 勤劳能干 热心善良的小姑娘啊!我们从文本的细节中,可以抓住动作、神情、副词、甚至是时间的细节,这样生动立体的人物顿时就浮现在我们眼前。
除了细节,恰当的环境描写,可以烘托人物的品质、心情,为刻画人物做铺垫。
3、在环境中解读人物
老师找到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结合的一段话,我们一起来朗读,好吗?
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师:“纪念”是我对女孩子的思念、怀念,那题目什么不是《妞儿的回忆》呢?山地是什么样的地方?(学生找)
预设:2穷山恶水
3阜平土地很少,山上都是黑石头,雨水很多很暴,有些泥土就冲到冀中平原上来了。
4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
环境恶劣 地势差 气候阴冷
小结:这里的环境恶劣,这里的人却积极向上热爱生活,善良美好,《山地回忆》中有军民之间情感深厚的鱼水情。(板书)
作者写的也不是妞儿一个人,而是山地千千万万的人,他们都拥有人性美,都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板书)
这种用小人物小故事反映大背景大主旨的写作手法叫做以小见大。(板书)
总结:刚刚,我们通过分析情节的矛盾,通过抓住文本中的细节,通过品读环境描写,更准确的把握住了人物形象,希望大家继续运用这些方法,开启新的学习旅程。
任务三:红色结尾,军民鱼水
假设马上1950年1月1日,妞儿一家准备欢庆元旦,妞儿……请你发挥想象,结合文章内容和人物性格,进行补写。
预设:元旦那天,大伯在山沟沟最醒目的村口挂上了五星红旗,这旗子是妞儿一针一线绣出来的,黄色的星星镶嵌在红底上,格外醒目,五星红旗飘飘扬扬,迎风飞舞,妞儿看着红旗满意的笑了。为了庆祝元旦,妞儿新学了几道菜,准备让全家人一起尝尝。村里的人们个个精神抖擞喜气洋洋,都走出家门欣赏红旗,挨个的向红旗敬礼!
师:孙犁没有直接呈现结尾,我们读起来更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孙犁曾言:“人的一生能够被一个村庄,哪怕是异乡的水土所记忆、所怀念,也就算不错了。”他的文章语言清新质朴,有着浓厚的泥土气息 因此孙犁的小说常被称为“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开创了“荷花淀派”。
师:推荐同学们阅读孙犁的另一篇小说《梨花淀》,进一步体会其创作风格。
下课!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