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蓉《因数和倍数》听评课 2025-09-06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顾山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0000-00-00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因数和倍数 参加对象:

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第一课时评课稿


本节课是数论知识的起始课,概念抽象,逻辑性强,是学生今后学习公因数、公倍数乃至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执教老师能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学环节清晰,重点突出,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构概念,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整堂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一节扎实、有效、精彩的数学概念课。

一、 主要亮点与特色

1. 情境创设巧妙,衔接自然流畅。 教师没有使用花哨的复杂情境,而是直接从复习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入手,如“12÷2=6”,引导学生说出“122的倍数,212的因数”这样的关系。这样的设计基于学生非常熟悉的乘除法知识,为新概念的引入搭建了坚实的“脚手架”,消除了学生的陌生感,实现了知识的无缝对接,做到了“温故而知新”。

2. 概念建立扎实,注重过程体验。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这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教师的教学过程非常清晰:

· 感知概念: 通过观察多组乘除法算式(如3×4=12, 12÷3=4等),让学生反复说、集体说,初步体会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 归纳概念: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说ab的因数,ba的倍数”,并适时出示课本中的规范化定义,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飞跃。

· 内化概念: 设计了“说一说”和“找一找”的环节。例如,说出某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判断“6是因数,12是倍数”这类说法是否正确。这些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辨析概念,深刻理解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性”,避免了机械记忆。

3. 探究活动有效,凸显学生主体。 在“找一个数的因数”这个教学难点上,教师处理得尤为出色。不是直接告知方法,而是放手让学生尝试找出18的所有因数。学生在独立探索和小组交流中,出现了“有序”和“无序”等多种思考方式。教师及时捕捉课堂生成,通过对比展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这种有序、不重复、不遗漏的方法。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更渗透了有序思维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探究能力。

4. 练习设计有层次,巩固拓展并举。 课堂练习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从基础的概念判断题,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再到稍有挑战性的开放题(如“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18,这个数是几?”),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和灵活性。

5. 教师语言精炼,课堂氛围民主。 教师语言清晰、富有启发性,善于用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找法吗?”“他找全了吗?”。课堂氛围和谐、民主,学生敢于表达、乐于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有效。


二、 值得商榷与改进之处

1. 对“0”的处理的明确性。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是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研究的。虽然在课堂中可能有所提及,但可以更加强调和明确这一点,避免学生后续出现“0是任何数的倍数”或“0的因数”这类混淆。可以在总结概念时作为一个特别说明点出来。

2. 课堂时间的分配可更优化。 本节课容量较大,前半部分概念建立过程非常充分,但可能导致后半部分“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教学时间稍显仓促。倍数的方法(用这个数依次乘非零自然数)以及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些特点,可以留待下节课做更深入的探讨,或者在本节课稍作提示,确保核心内容“因数”的教学更加扎实。

3. 关注差异,给后进生更多支持。 在独立探究找因数的环节,部分思维活跃的学生能很快找到有序的方法,但可能仍有部分学生感到困难。教师可以巡视时给予这些学生更多个别指导,或者安排小组内“兵教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总而言之,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数学概念教学课。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深刻,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教学过程扎实高效,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 阅读(6)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