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认识分数》
授课内容:小学数学三上《认识分数》(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授课教师:莫丑
评课人:袁佳蕾
时间:2024.11.7
一、总体评价
本节课围绕“初步认识分数”这一核心内容,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丰富的操作活动和层次清晰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整数思维过渡到分数概念,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并能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识别、表达和简单应用。整节课教学设计严谨、学生参与度高、教师引导得当,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中“数感”“几何直观”和模型思想等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
二、教学亮点
1. 情境真实,贴近儿童,激发兴趣
教师以“熊大熊二分食物”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语言儿童化、情境故事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2. 操作充分,直观支撑,建构概念
课堂中设计了多次折一折、涂一涂、分一分、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实感受“平均分”和“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尤其在理解1/2、1/4等分数时,通过不同图形、不同折法的对比,突出概念本质,有效避免形式化理解。
3. 语言训练到位,重视数学表达
教师多次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强化数学语言的规范使用,帮助学生外化思维、内化概念。
4. 练习有层次,兼顾基础与拓展
从辨认1/2到创造几分之一,从看图写分数到比较分数大小,再到联系生活实际(黑板报板块),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巩固了基础知识,也发展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应用意识。
5. 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比较分数大小”和“估一估”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份数”角度理解分数的大小关系,渗透数形结合和推理思想,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建议
1. 进一步突出“单位‘1’”的抽象过程
在学生理解了“一个物体”的分数之后,可适当提前渗透“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的分数情境(如一个月饼 vs 一盒月饼),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帮助学生逐步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2. 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评价
课堂中教师主导性较强,可适当增加同桌互说、小组讨论、互评作品等环节,让学生在同龄互动中碰撞思维、自我修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意识。
3. 板书可进一步结构化
板书体现了重点概念和分数写法,若能将“平均分”“几分之一”“大小比较”等关键概念以思维导图或分类方式呈现,会更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4. 合理调控环节时间,突出重点
“创造分数”环节学生兴趣高涨,但时间稍显紧张。教师可酌情压缩前序导入时间,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表达不同的分数作品,深化对“平均分几份就是几分之一”的理解。
四、总结
本节课是一节扎实、生动、有深度的分数起始课。教师准确把握学情,设计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操作、语言、思维三个方面实现了有效融合。教学中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力和表达力,较好地落实了学科育人的目标。
若能在整体性板书、生生互动和单元衔接方面稍作优化,本节课将更具示范性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