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面积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初步了解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在体验多种比较策略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数方格比较面积的大小的方法,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3.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每组发:6×6、6×7的长方形各1个,透明方格纸、6×2的长方形纸条6个、全班图形发两种大小不同的长方形1个、水彩笔(红、蓝)
一、揭示课题
今年暑假,周老师全家打算出去旅游,小姐姐打开中国地图研究了一下,她发现……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面积,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什么是面积?在哪里能找到面积?关于面积的知识有哪些?)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开始研究。
二、教学新知
1.感知物体的面
⑴这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数学书,你能摸摸数学书的封面吗?
看,xx摸得真仔细,他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把数学学封面的每一部分都摸到了,我们也来像他这样摸一摸。
⑵数学书的封面,就是数学书的一个面,生活中的物体都有面。在我们的教室里,你还能看到哪些物体的面?(指名说一说,摸一摸)
⑶国旗的表面与黑板的面比,哪个面比较大,哪个面比较小?(黑板的面比较大,国旗的表面比较小。)
2.感知物体表面的面积
⑴指出:看来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我们把黑板面的大小就叫做黑板面的面积,国旗表面的大小就是国旗表面的面积。(板书:黑板面的大小就叫做黑板面的面积,国旗表面的大小就是国旗表面的面积。)
⑵比一比,谁的面积大?(黑板面的面积比国旗表面的面积大,反过来也可以说国旗表面的面积比黑板面的面积小。)
⑶刚才摸了数学数封面,你能说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什么是课桌面的面积呢?请你摸摸它的面积,和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相比,结果怎样?
⑷出示:树叶图、钟面图
你能找到什么面的面积?比一比,哪个面积更大?哪个更小?刚才我们也已经找出许多物体的面,你能先说说它的面积是什么,再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吗?(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指出:是呀,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⑸第59页的第2题
理解题意:每个省所占区域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比大小:可以上网搜一下占地面积分别是多少来验证。
指出:面积有大小,通过观察,有时能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
3.感知平面图形的面积
⑴研究了这么多物体表面,如果把它们画下来,就得到了一些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有面积吗?它们的面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涂色)
指出:涂色部分的大小就是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
⑵比一比,谁的面积最大?谁的面积最小?(一眼就能看出)
⑶剩下的图形中,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光用眼睛观察,无法准确比较这2个图形面积大小,想想看,有什么办法可以清楚地比一比?
①重叠
②设疑:双方都有一部分漏在外面,似乎也难以判断,受这种方法的启发,你有什么想法吗?
你们都想到要把这两个长方形分成一小块一小块来数块数,真了不起。老师提供了许多相同的图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来摆一摆,量一量。(正方形、圆、长方形、三角形)
交流:你选择了什么图形?你呢?为什么不选三角形、圆?(不能铺满)大多数的人选择了正方形,为什么你们都喜欢正方形?(四边相等,摆起来方便。)
③数方格:是啊,数学家就是像这样,把很多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合在一起,拼成了方格图(出示)把这两个长方形请上来,现在你能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了吗?
红2×8,绿3×5:数一数,每行( )个,有( )行,共( )个,所以红色长方形的面积大。
指出:在比较面积的大小时,除了用眼睛观察,叠起来比一比,数方格也是很不错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P60第4题
⑴无方格:估一估,这四个图形的面积,哪个最大?有什么好办法能确认想法?(出示方格,数一数。)
⑵交流:面积各占了几个方格?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办法能不会数错?
①数一数 ②先分再合 ③大去掉小 ④切割平移旋转
⑶现在你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了吗?(梯形的面积最大。)
2.辨析周长和面积
⑴我们已经知道梯形的面积最大,那这是指什么?(指梯形一周的边线——周长)面积和周长有什么不同?
⑵请同学们判断一下,下面的问题与什么有关,用刚才的手势比划一下。
①早晨上学,值日生把教室的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们一共打扫了多大的地方呢?
②体育课上,同学们沿着操场的跑道跑了一圈,他们跑了多长的距离呢?
③工人师傅在黑板的四周装上了铝合金框子,一共用了多长的铝合金呢?
④教室的玻璃坏了,工人师傅要重新划一块,该划多大的玻璃呢?
3.小明家用方砖铺地,还剩下两个部分没有铺,如果铺满这两块空地,哪块空地用的方砖多?
⑴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⑵交流:怎样才能把这两块地的空格数准确呢?(把空出的格子先画出来再数。)你知道了什么?
第一块空地要用45块,第二块要用48块,第二块空地的面积大。
⑶铺满这两块空地,一共要用多少块方砖?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我从你们的身上学到了善于观察、善于倾听、勤于思考、勇于表达的好习惯,继续保持下去,老师相信你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收获更多。
五、游戏拓展
最后,老师还想来考考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挑战?我这里有两个平面图形,想请你们来猜一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教学反思:
“面积” 是学生从 “线”“形” 的认知转向 “面” 的认知的关键内容,核心是让学生理解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面积”,并能初步比较面积大小。从课堂实施来看,学生对 “面积” 的直观感知基本达成,但在概念精准性和比较方法的灵活性上还有提升空间,具体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从 “直观” 入手,让 “面积” 可感可触
1、用 “身体经验” 激活认知起点
课始没直接抛概念,而是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切入:先让学生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课桌的桌面,说说 “摸起来和摸铅笔的边有什么不一样?”—— 通过 “摸面” 与 “摸边” 的对比,让学生直观感知 “面是平的、有大小的”;再让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和同桌的手掌面比一比 “谁的大”,自然引出 “物体表面有大小” 的初步认知。这种从身体体验出发的导入,比单纯看图片更能让学生抓住 “面” 的核心特征。
2、用 “对比辨析” 厘清概念边界
为了让学生区分 “面积” 和 “周长”(避免后续混淆),特意设计了两个对比活动:先让学生 “描出数学书封面的边”,再 “涂出数学书封面的面”,通过 “描(线)” 和 “涂(面)” 的动作对比,明确 “边是围成面的线,面是边里面的部分”;出示两个图形(一个边长长但面小,一个边长短但面大),问 “这两个图形,是边围起来的线长的那个大,还是涂颜色的部分大?” 让学生在争论中明确 “面积是‘面的大小’,和边的长短不一样”。这种对比让概念更清晰,减少了后续学习的认知干扰。
3、用 “多元方法” 渗透比较策略
比较面积大小时,没有直接教 “用工具量”,而是让学生自主想办法:对于差别明显的图形(比如小邮票和课桌面),学生能直接 “观察比较”;对于差不多大的图形(比如两个手掌印),学生想到 “重叠后比剩下的部分”(重叠法);
对于重叠也难区分的图形(比如两个不规则小纸片),引导学生用 “小正方形摆一摆”(测量法)。整个过程让学生经历 “从直观到工具” 的思考过程,既掌握了方法,也理解了 “统一标准” 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面积单位埋了伏笔)。
二、不足与困惑:细节处还需 “扎得更实”
1、对 “封闭图形” 的强调不够
课本中 “面积” 的定义包含 “封闭图形”,但课堂上更多关注了 “物体表面”,对 “封闭” 的必要性提得少。后来让学生判断 “一个没封口的角形(类似‘∠’)有没有面积” 时,不少学生说 “有”—— 这说明学生没理解 “只有封闭的图形才有确定的‘面’”,后续需要补充 “画开放图形和封闭图形,比一比能不能涂满颜色” 的活动,强化 “封闭” 的关键。
2、学生表达的 “精准度” 有待提升
提问 “什么是面积” 时,学生能说 “面的大小”,但很少能完整说 “物体表面的大小” 或 “封闭图形的大小”;比较时也常说 “这个图形大”,而不是 “这个图形的面积大”。这说明学生对 “面积” 作为专用名词的认知还不牢固,后续需要多设计 “规范说” 的环节,比如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形完整说 “( )的面积比( )的面积大”。
3、“测量法” 的操作体验不足
用小正方形比较面积时,只让学生说了 “怎么摆”,没让每个人动手摆 —— 部分学生后来在练习中出现 “摆小正方形时没摆满”“数错小正方形个数” 的问题,可能是因为操作体验少,对 “摆满才能代表面的大小” 理解不到位。后续需要增加小组合作:每人拿不同图形,用相同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再汇报 “用了几个小正方形,所以哪个面积大”。
三、改进方向
1、把 “封闭图形” 的认知融入细节:除了画开放 / 封闭图形对比,还可以让学生 “给开放图形‘封口’,说说封口后多出来的面积在哪里”,让 “封闭” 的意义更具体。
2、强化 “面积” 术语的使用习惯:课堂上多追问 “你说的‘大’是指什么大?”“能不能用‘面积’两个字再说一遍?”,甚至设计简单的 “对口令” 游戏(比如老师说 “课桌的面”,学生接 “课桌表面的面积”),让术语成为自然表达。
3、让 “操作” 贯穿比较的全过程:准备足量的小正方形、小圆形(非标准单位)和方格纸,让学生先随便用东西摆(发现非标准单位不好比),再用相同小正方形摆(理解统一标准的重要),最后用方格纸数(过渡到面积单位的雏形),让 “测量” 的逻辑在动手中自然生成。
总的来说,“面积” 的学习核心是 “建立‘面’的大小观念”,关键在让学生从 “能看到” 到 “能描述” 再到 “能比较”。后续需要在概念的精准性和操作的充分性上多下功夫,让抽象的 “面积” 真正扎根在学生的直观认知里。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