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现旧知,复习1个物体的。
(出示情境图:小猴一家。)
1、师:今天猴妈妈要给猴宝宝们分水果,看,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个桃)
师:把1个桃要分给4只小猴,怎样分比较公平?
行,听你们的。(示课件)把1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吃这样的1份,就是这个桃的几分之几呢?齐答:(四分之一)。(板:)四分之一就是以前学习的分数。今天,我们将进一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
2、师:说说看刚才是怎么得到这个桃的的?指答。对,是平均分成了4份。(板:平均分成4份)
师:(媒体示)把1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个桃的。这里的分母“4”指什么?(平均分成4份)分子“1”呢?
师:平时我们在写分数的时候这个“份”字不写,但要牢牢地把它记在我们小朋友的心里。
二、组织迁移,认识一些物体的。
1、认识4个桃的。
(1)师:吃完1个桃猴宝宝们还想吃,猴妈妈又买来一盒桃。
(板:1盒桃)
师:为了分得公平,她也会怎么分?(齐答并媒体示:平均分成4份)
师:猴妈妈就是这么分的。把一盒桃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吃其中的1份。假如盒子里有4个桃。(生:4个)板书:4个
(2)师:看!谁来做猴妈妈,上来分一分?(学生指一指)
师:我来帮你加几条虚线,就看得更清楚了。
(3)刚才这位猴妈妈把一盒桃4个平均分成了4份,1、2、3、4.
每只小猴分到了几个桃?(不能说这样的一个桃。)
这里的1个桃就是4份中的1份,那这1份就是这盒桃子的几分之几()。这一份是这盒桃的( )呢?这一份是这盒桃的( )呢?还有1份呢?(也是这盒桃的四分之一)
师小结:看来,我们把一盒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这盒桃的。
(4)谁来说说看,我们是怎么得到这盒桃的的。(指叫两位小朋友说说)第二位:哪位小朋友能看着屏幕说得更完整更响亮些?
咱们一起来说一说。
师:这里的分母“4”表示什么?分子“1”呢?
2、操作感悟8个桃的。
(1)师:如果盒子里装的桃更多,有8个(板:8个),你们还会将这盒桃平均分给4个猴宝宝吗?(先看要求)
请拿出1号操作纸,在图上先用虚线分一分,再涂一涂,表示其中的1份(可以用阴影表)。(强调两个要求)
(投影2个学生的2种分法)
师:某某分得对吗?再选一份分得不一样的。师:这份作业和刚才的分法相同吗?(生齐:不同)。尽管分得方法不一样,但是,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小结:都是平均分成了4分,涂了其中的一份。)所以,这种分法也是可以的。那,我们能涂这一份吗?(指着不同的一份问)
(2)师:刚才我们把这8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只小猴吃一份,也就是2个桃。那每份是这盒桃的几分之几?听出来了,有不同的答案。师:同意八分之二的同学请举手;同意四分之一的同学请举手。
准备辨析:(、)
A、先听听认为是八分之二的同学的想法?
想想这儿用八分之二合适吗?
B、不着急,再请认为是四分之一的同学说说想法?
分母4表示什么?分子1表示什么?
师:对呀,平均分的份数就是分母,这样的1份就是分子。用八分之二表示的话,在这儿得把这盒桃平均分成几份呀?和我们图上平均分得份数就不一致了。所以在这里用哪个分数表示更合适?
C(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下面同桌互相说说,刚才是怎样得到这盒桃的四分之一的。
D、谁来说给大家听。一起再来说一说。
3、说一说:12个桃的。
师:如果这个盒子里有装的桃还要多,有12个(板书:12个),也是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盒桃的几分之几?你是怎么想的?
师:说得真好!平均分的份数4就是分母,这样的1份分子就是1,所以也是用1/4表示。
4、比较反思,凸显本质。
(1)(结合屏幕演示)师:同学们,刚才的一盒桃,我们从先分4个、到分8个、12个、分桃的个数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不过同学们想一想,分桃的过程中,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吗?(稍停顿)同桌讨论一下。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指答反馈,形成共识。(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用四分之一来表示。)
师小结:是呀!不管是4个桃、还是8个、12个桃,在这儿,我们都可以把它看成是1盒桃,也就是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屏幕演示实物抽象成集合圈的过程)“一个整体“在数学上,我们通常这样来表示。如果是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可以用1/4来表示。
5、巩固理解。
接下来,我们就用刚才的知识很快来口答。
(1)一盒桃(32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盒桃的( / )。
(2)一盒桃(64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盒桃的( / )。
师:也是四分之一。
(3)一盒桃(一些)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盒桃的( / )。
师:还是四分之一。
师:那你知道这里每份有几个桃吗?看来能不能用1/4表示,跟每份有几个桃有没有关系?只跟什么有关?(真会思考,掌声表扬!)
(2)师:那下面的涂色部分还能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吗?
辨析题:下列涂色部分还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吗?
看来把个数和份数混起来了。
怎样改一改就能用四分之一来表示了?
这4个草莓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吗?为什么?
对呀,没有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所以你今后在说分数、写分数时一定不能忘了平均分这个前提条件呀。二分之一要让同学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4分别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追问:除了这些,你觉得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来平均分?
四、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1。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还想认识其他分数吗?先示题,待学生看完题思考后,师:请把数学书打开到第64页想想做做第一题。把四个答案直接填在书上。
(2)、学生反馈。这个六分之一、五分之一是怎么看出来的?(你们也是这么想的吗?)把六个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六份,分母就是六,每份就是这盒球的六分之一;把五个蘑菇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分母就是5,每份就是这些蘑菇的五分之一。
2、比较。
(1)师:最后2小题同样是6个苹果,怎么表示每一份的分数不一样呢?(示问题)
(2)师:对,平均分的总份数决定着分数的分母?(板:总份数)师指着屏幕上的份数和分母逐一对比,分子都是1就表示其中的1份(板:1份)师:像我们今天研究的几分之一的分数,(板:几分之一)它就表示平均分后的每1份和总份数之间的关系。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每份就是几分之一。
3、想想做做3。
(1)师:看来,看图写分数可难不倒大家,反过来,分数有了,你会在图上把它表示出来吗?先集体看图和题目要求,再完成。那现在就请拿出作业纸,看清第1题的要求,先用虚线分一分,再涂一涂表示上面的分数。
(2)投影校对。
我们来看某某的作业。对吗?你根据什么知道将这些花平均分成六份的?
萝卜图先示只图一个萝卜的,为什么错?应该怎样图?强调:分清一个和一份。
4、分棒棒糖。
(1)、师:难度增加,(先出示12根棒棒糖),这是12个棒棒糖,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你能根据12个棒棒糖找到几分之一的分数吗?(停顿让学生稍作思考,陆续会有学生举手。大家速度还挺快的,不过找出一个还不算本事,咱们还得比比谁找的多。有信心吗?(稍顿2秒)在作业纸上先写出几分之一的分数,再想想每份有几个棒棒糖?限时1分钟,倒计时开始!
(2)、学生练习,交流反馈。
时间到,师:找到两个的举手?(不错)三个的?(真棒)四个的?(聪明)5个的?(了不起啊)下面一人说1个。(交流根据回答逐个直接出示分法)
(3)同学们真了不起,根据12根棒棒糖一共找出了5个几分之一的分数,真棒!
(4)、观察屏幕上的分数和它对应的棒棒糖个数(带着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真不简单,掌声表扬!)
小结:同样是12根棒棒糖,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的根数就越少。对应的分数也就越小。
五、课堂总结,沟通联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写分数、涂分数、找分数中进一步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示课件)想一想,今天的几分之一有什么特点?(点击)。和上学期学的几分之一(点击)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真棒!)师结语:刚才同学说到,今天的几分之一是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而上学期是将一个物体平均分。但是,不管是将一个整体还是一个物体来平均分,只要是平均分成了几份,分数的分母就是几,每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七、板书设计
认 识 分 数
(几分之一) 1 份
总份数
一个物体一个桃
一盒桃 平均分成4份,
一个整体(4 个)
(8 个)
(12个)
教学反思:《认识分数》一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本节课围绕“认识分数”展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一个物体”的分数认知迁移到“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分数理解,逐步构建起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关系”的本质概念。以下是对本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教学亮点与成功之处
1. 情境创设自然,贴近儿童认知
以“小猴分桃”的故事贯穿全课,既激发学生兴趣,又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帮助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2. 注重操作与直观,支撑概念建构
通过“分一分”“涂一涂”“辩一辩”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分物中感受平均分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尤其是在处理“8个桃如何表示1/4”时,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分法的对比,突出“平均分”的本质,强化了对分数概念的理解。
3. 突出迁移与对比,凸显概念本质
从4个桃到8个、12个桃,逐步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总数量如何变化,只要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整体的1/4。这一设计帮助学生跳出“数量”的局限,理解分数表示的是“关系”,而非具体数量。
4. 练习设计有层次,注重思维提升
从“看图写分数”到“看分数涂色”,再到“自由找分数”,练习层层递进,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概括能力。
二、值得改进的方面
1. 语言引导可更精准,避免替代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过于急于提示或总结,可更多放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在辨析“1/4 vs 2/8”时,应给予更充分的讨论时间,让学生真正通过辩论达成共识。
2. 个别环节节奏略快,需照顾差异
在处理“12个棒棒糖找分数”环节时,部分学生可能尚未完全理解分数与份数的关系,教师可增加个别指导或小组合作,帮助理解较弱的学生跟上节奏。
3. 板书设计可更系统,突出知识结构
板书虽然体现了关键概念(如“一个整体”“平均分”),但若能以结构图形式呈现“一个物体”到“一个整体”的认知发展路径,将更利于学生形成系统认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