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杨华执教公开课《乘法分配律》 2025-09-07
网站类目:教学设计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缪杨华 所在单位:江阴市申港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0000-00-00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乘法分配律 参加对象:

乘法分配律

江阴市申港实验小学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2~65页。

【教学过程】

一、独立协作,探学激活策略性思维

师:精彩的活动离不开精心的策划。学校正在进行艺术节的筹备工作,王老师主要负责模型飞机的采购。你能算算,王老师一共需要买多少架模型飞机?(点PPT)绿飞机每行3个,有4行,黄飞机每行5个,也有4行,。

师:你准备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谁来说一说?

能列综合算式吗?

生说师板书两种综合算式。(5+3)x4    5x4+3x4

它们结果相等吗?很快口算一下。

师小结:虽然算式不同,但是结果是一样的,它们中间可以用"="来连接。得到这样一个等式,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深度思辨,研学唤醒批判性思维

1.自主探学,展开研究

师:老师这里有几块散落的小展板,你能从中选择两块小展板拼成一块大展板放进橱窗吗?

出示探究活动1及活动要求:

①96cm    80cm   ②112cm   32cm ③80cm  64cm

(1)拼一拼:四人一组,选择两块展板拼成一块大展板。

(2)写一写:我选择的是(      )号和(       )号展板,拼成大展板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

(3)算一算: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大展板的面积。

(4)说一说:小组交流。

2.互动辩学,补充交流

师:谁到台前说说你的想法?

生:(如下图)①③展板都有80厘米的边,所以把它们拼成一块长160厘米、宽是80厘米的大展板。面积可以用96x80算出①号小展板的面积,用80x64算出③号小展板的面积,再把它们加起来。还可以先用96+64算出大展板的长,再乘80算出大展板的面积。

师:你们不仅会操作,还说得有条有理,了不起!你为什么选择这两块展板?

生:因为他们有一条相同的边。

师:(呈现长112厘米、宽32厘米的小展板)这一块为什么不能和其他展板拼成大展板呢?

生:这一块的长度和其他小展板的长度都不一样,所以拼不成。

师:看来,要想拼成一块大展板,需要寻找相同的边。

师:解决了展板设计的问题,我们也得到了一组相等的算式,我们把它写下来。师板书(96+64)x80=96x80+64x80,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

2.出例题图(PPT)

师:王老师购买了一些跳绳回来,四五年级的同学要表演绳操呢,我们来帮他算算四、五年级一共要领多少根跳绳?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生独立列示计算,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4)x24和6x24+4x24

提问: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再问: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等吗?

师:仔细观察这三组算式,比一比,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交流,引导

小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相加。

3.举例验证,迁移经验

师: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就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相加"呢?凭这三组算式就能确定吗?

生:不确定。

师:根据我们之前学习的经验,还需要怎么办?

生:再举大量的例子验证。

师:你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出示探究活动2活动要求:

(1)写一写:写一组这样的等式。

(2)算一算:计算左右两边得数,写出过程。

(3)验一验:同桌交换检验。

资源呈现:收集三组难度差异较大的等式。

师:老师收集了几组等式,我们一起看看左右两边相等吗?

(交流验证发现全都相等)

师:你们写的等式,左右两边都相等的请举手。(若有不相等,交流产生错误的原因)

师:那你们是怎么写出这些算式的?就照着老师这样写的吗?还是这些算式里有什么奥秘呢?

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

交流汇报

生:我讲第三个算式,左边是先算6+4的和,再算10个24是多少,右边是先算6个24与4个24各是多少,然后再加起来,也是算10个24. 所以结果是相等的。

师: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能联系乘法的意义来解释,真厉害!

那其他算式也能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吗?谁来说一说?

生说

师: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能用一个式子把它们都表示出来吗?

生:( 甲 +乙) x丙 = 甲x丙+ 乙x丙

生:( a + b ) xc = axc + bxc。

师: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乘法分配律)


三、充分研讨,思辨开启创造性思维

1.回顾反思,知识内联

师:虽然今天才认识乘法分配律,但我们早就和它见过面了,在哪里见过面呢?

生: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

生:长方形的周长有两种方法,可以用( a + b )x2,也可以用ax2+bx2。

师: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就会发现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2.分层练习,经验提升

师:艺术节中有一个"小小数学家"的比赛,想不想成为小小数学家呀?那我们一起去闯智慧岛吧!

(1)第一关:我会连(出示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2题)

师:74x(20+1)和74x20+74相等吗?你是怎么想的?

生:21个74等于20个74加1个74,1个74就是74,这里题目简写了

师:40x50+50x90和40x(50+90)为什么不能连?怎样改就能连了?

生:40个50加90个50等于130个50,相同的数字应该写在括号外面。

师:好多同学掉进了陷阱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审题要明晰,要仔细观察

(2)第二关:我会选(出示教材第65页"练习十"第6题)

师:为什么选择这一道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选(64+36)x18。因为64+36=100,100x18能口算出结果。而64x18和36x18口算不出来。

生:我选25x20+25x2,因为25x20和25x2能口算出结果,500+50=550。而25x22我口算不出来。

师:不仅会观察,还会选择!看来,以后碰到这样的算式就可以把它转化成简单的算式计算。

(3)第三关:我会思

拓展: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

师:让我们再次回到模型飞机采购。除了可以问一共采购多少架模型飞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黄飞机比绿飞机多买了多少架?

师:会提问!你会列综合式计算吗?它们相等吗?

生1:(5-3)x4

生2:5x4-3x4。

生3:结果是相等的

师:看着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猜想?

板书并手指(5-3)x4=5x4-3x4和( a + b ) xc = axc + bxc

生:( a - b ) xc = axc - bxc。

拓展:三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师:如果再添加一个条件"王老师又买了一些红色的飞机模型,如图"。问现在一共要买了多少架模型飞机,你又会怎么列式呢?它们相等吗?

生1:(5+3+6)x4。

生2:5x4+3x4+6x4。

生3:结果是相等的。

师:你又有什么猜想?

生:我的猜想是( a + b + c ) xd = axd + bxd + cxd。

师:一道等式就能确定这个猜想是成立的吗?你准备怎么研究?

生:可以多举一些例子来验证。

师:真厉害!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学习经验,课后继续验证其中的奥秘吧!


【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

一、在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

(1)通过学生自主列式计算解决情景问题后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二、结合自己所教案例,对本节课教学策略进行以下几点简要分析:

1、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老师都予以肯定和表扬,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同样不能没有猜想,否则,主体性探究活动便缺少了内在的动力,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成了失去目标的无意义操作。学生看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从直观上产生了关于乘法运算定律的猜想。于是,接下来的举例就成了验证猜想的必需,无论猜想的结论是“是”还是“非”,学生的思维一直是活跃着的,对学生都是有意义的。这个过程是教会学生 学习与掌握探索方法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品格的过程。

3、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

把学生放在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主体位置上,让学生能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问题。在探究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点的活动中,学生涌现出的各种说法,说明学生的智力潜能是巨大的。所以我在这里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说,谈谈各自不同的看法,说说自己的新发现,教师尽可能少说,为的就是要还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能使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学中的不足和改进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虽然本节课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还不够,因此在归纳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时,学生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另外还有部分学困生对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等,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听课,多学习。尤其是优秀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附件:

  • 阅读(6)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