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雅霏:读《阅读课的姿态 —— 体式教学的说法和课例》有感 2025-09-07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国家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5-09-07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读《阅读课的姿态——体式教学的说法和课例》有感

江阴市璜土中学  龚雅霏

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困惑于阅读教学的“同质化”困境:教小说、散文、诗歌往往跳不出“背景介绍—内容分析—主题归纳”的固定流程,学生难有真正的阅读沉浸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在很多时候沦为空泛的口号。黄厚江老师的《阅读课的姿态——体式教学的说法和课例》,以“体式”为核心,用理论阐释与课例示范相结合的方式,为我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清晰路径。书中没有晦涩的理论堆砌,而是从不同文体的本质特征出发,重构阅读教学的逻辑,让我深刻意识到:阅读课的魅力,恰恰在于因“体”而异的教学姿态。

“忽视文体差异的教学,就像用同一把钥匙开所有锁”,的确,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曾为了追求“高效”,用分析议论文的逻辑框架解读散文,用归纳小说主题的方式赏析诗歌,结果导致学生对文体的感知力逐渐麻木,既读不懂散文的“情”,也品不出诗歌的“韵”。而体式教学的核心,正是“尊重文体的独特性”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语言系统、思维方式与审美范式,教学必须顺着文体的“纹理”展开,让学生在贴合文体特质的阅读活动中,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涵养语文素养。

在小说教学部分,黄老师的观点让我彻底反思了以往的教学误区。他提出,小说教学要实现“四个转变”:把知识学习变成借助知识的阅读活动,把性格概括变成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解读,把主题解析变成借助小说解读生活,把特点归纳变成借助文本学会读小说。这“四个转变”精准击中了当前小说教学的痛点——过度依赖“三要素”理论,将鲜活的文本拆解成冰冷的知识点。比如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我曾习惯性地让学生划分“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的情节结构,再概括菲利普夫妇“自私、虚伪”的性格,最后总结“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情冷漠”的主题。这样的教学,学生记住了结论,却没真正走进文本。

黄老师在课例中则是另一种思路:(1)让学生说说阅读小说后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并简单说说为什么印象深刻。在黑板上写出这些情节片段的关键词。(2)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整理黑板上的情节片段,用序号标出先后。(3)回顾课文,厘清作者叙述这些情节的顺序,再用序号标出作者叙述的先后。(4)讨论:作者的叙述和故事本身的先后有哪些不同,为什么这样安排?(5)让学生找出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用线条连接这些事件。(6)讨论:这些具有因果关系的情节围绕的核心因素是什么?这些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故事和情节展开的,基本涵盖了上述比较复杂的情节和故事的知识。但他的教学意图并不是告诉学生具体的小说知识点,而是借助这些本来不好讲、不容易讲清楚的知识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抓住情节去读故事、读小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基本明白了小说中故事和情节的定义,更重要的是,真正经历了读小说的过程,并感悟了小说阅读的方法,获得了本来要花很多时间去贴标签才能明白的东西。

散文教学中,黄老师提出的“由个性话语指达个性心灵”,更是让我豁然开朗。散文的核心是“真我”,是作者个性情感与生命体验的自然流露,教学若只停留在“分析结构”“赏析修辞”,就会剥离散文的灵魂。

黄老师的课例则聚焦“通过个性化学习活动连接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紧扣父亲买橘的片段,向同学们介绍作者父子关系的一组材料,让他们发现父子之间的矛盾和隔阂,再引导他们抓住文本理解父子的距离、父子的矛盾,理解父亲为了消除这个距离和矛盾所作的种种努力,理解作者直到读了父亲的一封信才真正理解父亲的“不容易”。接着,组织语言活动:中国人有一个形容父爱的比喻,叫“父爱如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父爱如山一样________”的横线处填写适当内容,说说对父爱的理解。在交流感受的过程中,使学生对父爱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黄老师用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将作者的语文经验、人生经验与学生的语文经验、人生经验连接起来,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的难点,很多时候我会陷入“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误区,把文言文变成了文言知识的堆砌黄老师提出以“四文统一、言文共生”为核心的教学主张,强调文言知识与文化理解需相互支撑。

如教《出师表》,若仅逐句讲解“先帝不以臣卑鄙”中“卑鄙”为“身份低微、见识短浅”,“苟全性命于乱世”是“在乱世中保全性命”,学生虽懂词义,却难体会诸葛亮的赤诚。黄老师的课例则以“文本多重解读”串联教学:先明确“表”是大臣给君王的奏章,再借“诸葛亮是怎样的大臣”的讨论,引导学生聚焦“臣本布衣…… 则攸之、祎、允之任也”等段落,在理解“卑鄙”“猥自枉屈”等词时,追问“‘感激’背后是怎样的心理”,让学生领会古代士人“知遇之恩为重”的价值观。

解读诸葛亮与刘禅“师生关系”时,抓住“宜”“不宜”“愿”等词,通过“找‘宜’字、补‘宜’句”,落实“恢弘”“陟罚臧否”等词及虚词“以”的用法,同时体会诸葛亮的谆谆教诲。解读“父子关系”,聚焦“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知所言”,理解“涕零” 等词时,思考其背后的复杂情感,感知诸葛亮的忠诚。这样,文言知识成了理解文化的钥匙,文化理解让文言知识有了温度,实现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意识到:体式教学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对阅读教学本质的回归——阅读课的姿态,应当顺应文体的特性,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学会阅读”。作为教师,我们不需要用复杂的理论武装课堂,而需要像黄老师那样,深入理解每一种文体的“阅读密码”,设计贴合文体特质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读小说时能走进人物内心,读散文时能触摸作者心灵,读诗歌时能感受意象之美。

未来的教学中,我将尝试把体式教学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小说时,少一些“结构分析”,多一些“细节品读与生活关联”;教散文时,少一些“修辞讲解”,多一些“情感共鸣与经验连接”;教文言时,少一些“逐句翻译”,多一些 “四文”融合。我相信,当阅读课真正因“体”而异,学生才能在文字中找到共鸣,在阅读中涵养素养,语文课堂也才能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


  • 阅读(7)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