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本求源,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读《语文的原点》有感
贾臻慧
在语文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常常陷入困惑:语文课究竟该教什么?如何教?读完黄厚江教授的《语文的原点》,我仿佛找到了拨开迷雾的灯塔。书中“本色语文”的理念,与我在教授《我的叔叔于勒》时的教学实践产生强烈共鸣,让我深刻认识到:语文课堂必须回归语言本真,以语文活动为载体,方能让学生触摸到语文的灵魂。而在教学后的反思中,更让我对如何践行“本色语文”有了更深的思考。
一、以语言活动为支点,撬动文本解读
黄厚江教授强调“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反对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科学课。在《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中,我借鉴书中“以语言活动为主线”的策略,设计了“用关联词串联情节”的核心活动:学生先用“因为……所以……”梳理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的因果链,再用“虽然……但是……”对比若瑟夫与父母的行为差异。这一设计正是对黄教授“语言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的实践——通过关联词的逻辑训练,学生不仅理解了小说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在语言运用中体会到人物性格的矛盾性。当学生用“因为于勒穷困潦倒,所以父母避之不及”造句时,他们已不自觉地走进了菲利普夫妇的内心世界。
然而,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过于关注关联词的机械运用,而忽略了文本中细腻的情感表达。这让我反思:在设计语言活动时,是否应更注重活动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例如,在“用关联词串联情节”后,可增加“用原文语句替换关联词”的环节,引导学生回到文本,感受语言本身的张力。如此,既能保证语言训练的深度,又能避免学生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
二、以文本细读为根基,培育语文素养
黄厚江教授痛陈当前语文课堂“重分析轻诵读”的弊端,主张“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魅力”。在《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关键语段的品读。例如,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菲利普夫妇发现于勒时的对话:“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学生捕捉到克拉丽丝从震惊到愤怒的情绪转变,进而理解其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这种“以读促悟”的方式,正是对黄教授“语文课要有语文味道”的呼应——没有花哨的多媒体,仅凭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跟读,便让文本中的情感力量自然流淌。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也意识到诵读指导的不足。部分学生在诵读时,虽然能模仿教师的语调,却缺乏对文本情感的深入理解,导致诵读流于表面。这提醒我:诵读指导应与文本分析紧密结合。例如,在引导学生诵读克拉丽丝的对话前,可先让学生分析其心理变化,再通过角色扮演体会其情感,最后再进行诵读训练。如此,诵读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理解文本的桥梁,而非孤立的语言表演。
三、以和谐共生为追求,构建生态课堂
黄厚江教授提出的“和谐共生教学法”,强调师生、生生在互动中共同成长。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情境采访”环节,我让学生分别扮演记者、菲利普夫妇、若瑟夫和于勒。当“记者”追问“克拉丽丝太太,如果于勒现在发财回来,您会接纳他吗?”时,扮演者支支吾吾的回答引发全班哄笑。这一生成性资源成为教学亮点: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深刻认识到金钱对人性的异化。这种“以学定教”的课堂生态,正是黄教授“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交织融合”理念的生动体现——教师既是引导者,又是学习者,与学生在对话中实现教学相长。
不过,在课堂互动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往往沉默不语。这让我反思:如何让所有学生都能在互动中有所收获?或许可以尝试“分层互动”的策略: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设计简单的问答或小组讨论;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鼓励其进行深度思考或创意表达。此外,教师还应加强课堂观察,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互动中找到自信和成长的空间。
四、以本真语文为归宿,坚守教育初心
掩卷沉思,黄厚江教授的“本色语文”理念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当前语文教学的浮躁与异化。当我们热衷于设计“高大上”的课件时,是否忽略了学生最基础的字词积累?当我们追求“多元解读”的热闹时,是否遗忘了文本的原初体验?《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实践让我坚信:语文课堂不需要华丽的包装,只需回归语言本真——通过诵读积累语感,通过活动训练思维,通过对话滋养心灵。这或许就是黄教授所说的“语文就是语文”的真谛。
教育是慢的艺术,语文更是如此。在“本色语文”的指引下,我将继续探索“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提素养”的路径,让每一堂语文课都成为学生语言生长的沃土。同时,我也会不断反思教学中的不足,努力在语言活动设计、文本细读指导、课堂互动组织等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让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本真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