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亚萍:在矛盾的缝隙中探寻真实:读黄厚江《台阶》教学实录有感 2025-09-07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国家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5-09-07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在矛盾的缝隙中探寻真实:读黄厚江《台阶》教学实录有感

江阴市暨阳中学  金亚萍

当我以《台阶》中的“矛盾”为切入点上过展示课后,再读黄厚江老师在《阅读课的姿态》中的《台阶》教学实录,仿佛遇到了知音。黄老师的课堂艺术让我深刻体会到,抓住文本的矛盾现象不仅是教学的有效策略,更是通往文本深层意义的必经之路。

黄厚江的教学实录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他对《台阶》中矛盾现象的敏锐捕捉和巧妙处理。他引导学生发现的第一个矛盾是:父亲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建造高台阶的房子,但当这个愿望实现后,他反而“不自在”起来。这与我在展示课上的切入点不谋而合——我也曾让学生寻找文本中的矛盾之处,学生们很快发现了这一显性矛盾:梦想实现后的失落感。

但黄厚江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挖掘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他的启发下,学生们发现了父亲行为中的另一组矛盾:为了获得尊严而建造高台阶,却在建造过程中不断失去尊严。黄老师通过一组精妙的提问:“在建造台阶的过程中,父亲的腰怎么样了?”“他的笑容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看到父亲为了未来的尊严,正在付出当下尊严的代价。

最让我叹服的是黄厚江引导学生发现的第三重矛盾——文化意义上的矛盾。台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地位和尊严,但当你真正获得这种外在的地位象征后,内心的尊严感是否真的随之提升?黄老师通过对比父亲在建台阶前和建台阶后的状态,让学生思考这一悖论:我们追求的东西,得到后为什么反而感到空虚?

在我的展示课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分析了前两重矛盾,但黄厚江对第三重文化矛盾的挖掘给了我新的启示。他让学生思考:“台阶高了,父亲的地位真的提高了吗?”这个问题直指文本的核心——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反思。这种解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黄厚江处理矛盾的教学方法也极具借鉴意义。他不是直接指出矛盾,而是通过比较阅读、细节品味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矛盾。例如,他让学生对比文中描写父亲坐在旧台阶上和新台阶上的不同状态,通过具体细节的对比,矛盾自然显现。这种方法比直接告诉学生“这里有一个矛盾”要高明得多,因为学生经历了自己发现的过程,理解更为深刻。

将我的教学实践与黄厚江的实录相对照,我意识到捕捉矛盾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这些矛盾引导学生走向更深入的思考。黄老师没有停留在找出矛盾的层面,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这些矛盾背后的原因和意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这些矛盾揭示了什么?”这些问题让学生从现象观察走向本质思考。

通过对比学习,我深刻体会到黄厚江所说的“阅读课的姿态”——教师不应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中介者。教师的任务是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学生自己发现文本中的矛盾与张力,在矛盾的缝隙中窥见人性的复杂和文化的深层结构。

黄厚江的《台阶》教学实录让我明白,找出矛盾是起点而非终点。真正的教学艺术在于如何通过这些矛盾,引导学生走向对人性、文化、价值的深层思考,让语文课成为滋养学生精神成长的沃土。

堂好的语文课应当如一场探索之旅,教师带领学生在文本的矛盾处驻足,在这些裂隙中探寻真实的人生况味。这种教学理念不仅适用于《台阶》这一篇课文,更为我们解读所有文学作品提供了宝贵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