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看见成长
——读《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有感
沈献华
今年暑假,被朋友圈“青语杯”刷屏,这场赛事以“立足单篇,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为主题。看到这个主题,我把黄厚江老师多年前的这本《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找了出来。再读一遍,这本书又一次滋润了我有些干涸的教学思维。恰逢今年“青语杯”活动中,肖培东老师执教《永久的生命》一课,禁不住感叹——语文课,应该要真正看得见成长。
一、本色语文:回归语文本真
黄厚江老师提出,语文教学应当是以“语言运用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载体,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这一理念打破了长期以来语文课堂的僵化模式,让我们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源——学习语言运用。
什么是语言运用呢?黄老师认为,就是“感受语言、揣摩语言、解读语言、赏析语言、探究语言”,同时包含“语言表达和语言积累”。这一理念在肖培东老师《永久的生命》课例中得到了生动诠释。
肖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这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感受时间不可逆性的语言呈现;品味“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中反复手法带来的情感强化。这些教学设计正是黄厚江所倡导的“以语言活动为主体”的实践。
二、共生教学:师生共同成长
黄厚江老师提出的“共生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自我与他者的多元互动关系。共生教学有四种基本模式:师生共生、生生共生、自我共生和他者共生。这种理念在肖培东老师的课堂上得到了完美呈现。
在《永久的生命》教学过程中,肖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文本:
“为什么作者说‘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
“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如何理解‘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这些问题不仅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形成了思维的碰撞与观点的共生。肖老师没有简单地将自己的解读强加给学生,而是如同黄厚江所倡导的那样,通过“师生交互的共生现场”和“具有生长性的共生过程”,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路径上逐步深化对生命主题的理解。
三、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问题
黄厚江老师强调:“语文课有责任教学生用语文的眼光看待问题,站在语文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用语文的思维和语文的知识解决语文的问题。”这一观点指出了语文教学的专属性——语文课必须姓“语”。
在《永久的生命》教学中,肖培东老师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理念。面对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肖老师没有将其上成哲学课或思想品德课,而是牢牢抓住语文要素:
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和特殊句式;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通过朗读、批注等方法,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肖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有发现地读”,感受作者对生命易逝与永恒的情感变化;通过“形式多样地写”,表达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感悟。这些都是典型的“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的实践。
四、看见成长:语文课堂的生命力
黄厚江老师认为,好的语文课应该“看得见成长”。这种成长不仅是知识的增加,更是能力的提升、情感的丰富和思维的深化。
在肖培东老师《永久的生命》课例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种成长的发生:
学生从对生命的模糊认识到清晰理解;
从语言表层的感知到深层次的领悟;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了作者对生命的态度与观点,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学会用语文的眼光看待生命问题,用语文的方式表达对生命的思考。
五、启示与反思:迈向更好的语文课堂
再读黄厚江老师的《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再观摩肖培东老师的《永久的生命》课例,我对自己以往的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刻反思。过去,我有时会偏离语文教学的本体,过度关注文本之外的内容,或是将语文课上成了单纯的知识传授课。
黄老师的著作和肖老师的课例让我明白:语文教学必须扎根于语言,生长于活动,开花于素养。未来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到:
坚持以语言运用为核心,让学生在感受、揣摩、解读语言中提高语文素养;
设计丰富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发展语文能力;
营造共生的教学现场,让师生在互动中共同成长;
追求看得见的成长,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为学生语言生命成长的重要时刻。
黄厚江老师说:“如果说课堂是一棵树,这棵树应该不断长大;如果说课堂是一棵竹子,这棵竹子就应该不断抽节长高。”这句话诗意的表达了语文课堂应有的生长性。
阅读《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让我更加坚定了语文教学的信念;观摩肖培东老师的《永久的生命》,让我看到了这一理念实现的路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语言素养成长的沃土,让每一个生命在语文学习中绽放光彩。
正如《永久的生命》所启示我们的:个体的生命也许是短暂的,但语文教育的价值和影响却可以通过学生的成长得以延续和传承。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职业意义的永恒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