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一刚:回到语文的“本来”——肖培东名家课例阅读札记 2025-09-07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国家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5-09-07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回到语文的“本来”——肖培东名家课例阅读札记

吴一刚


今年暑假,我认真研读了肖培东老师的专著《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论文《肖培东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及多个经典课例实录。此番阅读并非泛览,而是经历“先整本通读,再聚焦课例做批注,最后抽离教学骨架”的深度过程。在此过程中,我形成了若干个人化理解。

初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我曾被书名“欺骗”,以为“浅”仅指教学技巧的通俗易懂。直至读完十六个课例,方悟出“浅”的真义——它不是简单,而是贴地而行、贴近学生;“深”也不是故作高深,而是直指语文的本质。肖老师提倡的“浅入深出”,实则是以学生为基点,导向文本内核的智慧路径。

肖老师的课堂艺术,可概括为“问、读、停”三字。

提问方面,他善用“主问题”统领全局,再以“子问题”搭设阶梯。譬如教《斑羚飞渡》,他只提一个主问题:“假如你是那只老公斑羚,在空中的一秒钟会想些什么?”随后层层推演:先请学生圈画描写飞渡的动词;再尝试替换词语,体会原文用字之精准;最后将动词串联成五十字的内心独白。如此,学生不知不觉间既深入文本细节,又体悟了生命抉择的沉重。

朗读教学中,他常循“正音读—体验读—表现读”三级递进,课堂常见“学生试读—教师范读—学生再读”的回合,但每一遍都目标微调,质感渐浓。

最令我震撼的是他对“停顿”的运用。在《孔乙己》课上,学生读到“他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时,肖老师骤然叫停,让全班静默二十秒,并低声道:“让灰色在教室里再停留一会儿。”这一停,无声之处惊雷起,文字的悲凉直抵人心。

肖老师的文本细读功力,深受“文本自足”观念影响,擅于从小处切入,实现宏大阐释。比如在《琵琶行》中,他紧扣“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字,连续三问:字意为何?两人“同”在何处?换作“皆”“俱”可否?一问一阶,引导学生深耕二十八字中的浩瀚宇宙,终悟出“天涯沦落”的普世哀愁。这般“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功夫,正是他“浅浅地教”的深厚底气。

尤为敬佩的是肖老师对“现场感”的执着。他常赴各地执教“裸课”,坚持“不提前见学生、不做课前谈话、不拷贝PPT”。他甚至在课后反思中屡屡提到“害怕”二字——“只有把自己放在害怕里,语文教师的敏感才会醒来。”这句话如当头棒喝,令我反复咀嚼。

读其专著、论文与课例,可见一条“课例—论文—专著”循环生长的专业路径。他常将文章中的思考转化为课堂的主问题。例如,他曾写道:“语文教学的全部秘密,就在于教师对文本的第二次创造。”之后执教《湖心亭看雪》时,便问学生:“假如你是张岱,如何第二次创造‘雾凇沆砀’这四个字?”这种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反哺理论的闭环,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可持续的范例。

读完肖培东,我深切体会到:名师的高度,不在炫技,而在对语文、对学生、对自我始终怀有敬畏。他说:“浅浅地教,是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还给学生。”如今我把这句话置于案头,时时自勉:

走进课堂前,不妨让心跳加速——那是敬畏与害怕;

走出课堂后,不妨让嘴角上扬——那是热爱与确幸。

在这害怕与热爱的循环中,即便最普通的语文教师,也能在日常教学中找到专业的尊严与生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