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探寻语文课堂的魅力密码——读《语文教学的艺术镜头》有感 2025-09-07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国家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5-09-07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探寻语文课堂的魅力密码

——读《语文教学的艺术镜头》有感

华西实验学校  张晨

肖培东老师的《语文教学的艺术镜头》,宛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语文教学的无限可能。书中,以单篇课文为一个单元,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选取多位老师的精彩课堂实录片段。肖老师对其进行总结点评并提出独到的见解。鞭辟入里,细致入微。为我们清晰地呈现出语言、细节与情感在语文课堂中的关键作用,它们共同构成了语文课堂的魅力密码,引导我们走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世界。

一、品味语言,触摸文本灵魂

语言是语文的核心要素,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深度沟通的桥梁。本书所录课例无不注重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细致入微的品味,从字词的精准运用到语句的巧妙组合,再到篇章的布局谋篇,都能带领学生深入其中,挖掘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作者的独特匠心。

在《台阶》的教学中,胡明坤老师抓住“挑”和“埋”以及“灰白“”等对于父亲头发的描写,隐含着父亲由原来的充满希望到后来的希望破灭以及瞬间的衰老。肖老师点评:“于文本细微处寻找教学台阶,教师要深入小说语言内部,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语言,去构想鲜明的形象,体验独特的情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曹静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那些充满童趣的语言描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曹老师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这段文字,感受作者通过一连串“不必说……也不必说……”句式所营造出的丰富多样、生机勃勃的百草园景象,体会作者对百草园的深深眷恋与热爱之情。接着,他引导学生聚焦“伏”“窜”等动词,通过对比替换其他动词的方式,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刻领悟到这些动词的独特表现力。“伏”字将黄蜂的肥胖与慵懒之态刻画得栩栩如生,“窜”字则生动地展现出叫天子的敏捷与灵动,仿佛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叫天子从草间瞬间冲向云霄的画面。这种对语言的深度品味,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语言运用的高超技巧,更激发了他们对文字的敏锐感知和热爱,让他们学会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用心去品味和运用每一个字词。

二、捕捉细节,启迪思维火花

细节虽小,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它是打开文本深层内涵的钥匙,也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力的导火索。各位上课老师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教学智慧,总能在课堂中精准地捕捉到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并将其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在《孔乙己》的教学中,董金刚老师让学生聚焦“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排出九文大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等细节进行细读。读出孔乙己的穷困潦倒的处境,读出社会的冷漠与残忍,并在细节品读中让学生明白了“艺术的分析常常是在最微妙的地方见功夫的”

肖老师认为小说需要往“小”里去说。语言需要细读,在这些小小的细节里去感受人生百态。

在《社戏》的教学里,余米曲带着学生从看似寻常的细节中感悟真情。其中聚焦了孩子们偷豆时阿发的言论,来分析人物特点。

“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同学们会读出阿发的热情好客,无私淳朴。余老师问如果他摸到的是六一公公家的豆大,他这句话可能会怎么说?

“偷六一公公的吧,六一公公家的大的多呢”。老师继续追问:这样就显得阿发自私了吗?

所以阿发做出偷豆决定的依据,不是根据豆是谁家的来决定的,而是根据豆的大小来决定的。充满了孩子们纯真无邪的热情与豪爽。

学生们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仅感受到了孩子们之间纯真质朴的友谊,还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自由与美好。他们看到了孩子们在偷豆过程中的分工合作、机智勇敢,也看到了他们对朋友的真诚与关爱。这一细节的分析,让学生们的思维不再局限于文本的表面,而是深入到了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价值观,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者对童年美好回忆的珍视以及对乡村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启发了学生在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时,要善于关注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深刻意义的细节,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三、激发情感,温暖课堂氛围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与传递。肖老师深知这一点,他所选课例皆善于营造充满感染力的教学情境,通过巧妙的引导,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让课堂充满温暖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本。

在《散步》的教学中,褚亚婷老师带领学生聚焦“听”字,探究其饱含的爱意。首先来看“听”字最多的一句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不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同学们探究得出:母亲听儿子,是一种信任,还有一种母亲的骄傲。儿子听父亲,是孩子对父亲的天性依赖和爱的崇拜。妻子听丈夫,特地强调了“在外面”,是妻子对丈夫作为男子汉的尊严的维护。简简单单的一个“听”字,就给我们展现了互敬互爱、其乐融融、幸福美满的一家人。接着老师又带着学生品读隐含的“听”。比如“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中的“信服”也是“听”,传达着长辈对子女的爱;“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中的“摸摸”也是一种听,传达着祖母对孙儿的疼爱……

此时,学生们对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共鸣,他们不仅明白了文章所传达的亲情主题,更将这种情感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懂得了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关爱家人,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情感的引导,让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的知识讲解,而是充满了温情与人性的光辉,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读完《语文教学的艺术镜头》,我深受触动,也深感自己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肖培东老师为我树立了一座光辉的榜样,让我深刻认识到,要打造出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就必须紧紧抓住语言、细节和情感这三个关键要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学习肖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培养他们对文字的敏锐感知和热爱;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细节,将其转化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宝贵契机;用心营造充满情感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茁壮成长,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收获知识、启迪智慧、滋养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