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顾海英德育名师工作室读后感29《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道德与法治》读后感 2025-09-09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思想品德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一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

读有所思,行有所向

高新实小 王怡蕾
寒假期间,我研读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道德与法治》。作为一本极具理论性与专业性的学科工具书,它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更为全面且深入的理解。

本书由李晓东老师主编,围绕2022年版课标的修订背景与依据、新课标“新”在何处、教师如何运用新课标这三个关键方面展开了详细解读与具体阐释。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聚焦于对关键性问题的剖析,下编则着重进行典型课例解析,理论与实例相辅相成,为我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与实用的方法。

一、生活化教学,赋予课堂趣味与活力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知识理论性较强,单纯的理论灌输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标倡导教育回归生活,这是本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教学“合理消费”这一内容时,我引入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购物场景。让学生分享自己和家人在超市购物时的经历,讨论如何在满足需求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消费。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不仅理解了合理消费的概念,还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又如在讲解“家庭责任”时,布置让学生回家帮父母做一项家务,并记录自己的感受和父母的反应的作业。学生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对家庭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议题式教学,提升课堂深度与思维品质

书中提及的议题式教学是一个全新概念,在高年级及第四学段应用较为广泛。议题式教学以议题为引领,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展活动,在深度思考中拓展知识,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在学习“网络生活新空间”时,我设置了“网络对青少年的利与弊”这一议题。首先展示一些青少年因沉迷网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身心健康受损的案例,以及青少年利用网络学习知识、拓展视野的正面事例,以此为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分析网络利弊产生的原因,并探讨如何正确对待网络。通过这样的议题式教学,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相关知识,还提升了批判性思维和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和解决真实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提升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挖掘教材核心素养培养点,实现课程育人价值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融合心理学、法学、政治学、哲学等多学科知识,涵盖生命安全与健康、法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和国情等多领域的综合性课程。

在教学“尊重他人”这一内容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职业的人,如环卫工人、交警、教师等,模拟生活场景,感受不同职业的辛苦以及他人尊重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以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为例,教材通过四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设施、保护环境、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的道德品质,助力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因此,尽管道德与法治教材看似内容简单,但教师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挖掘其中的核心素养培养点,开展有效教学,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其核心在于将学习内容融入真实且富有挑战性的项目之中,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结合刚才提到的三点,我认为。一项目化教育应该在设计时更加生活化,捕捉生活中真实的素材,让学生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导向展开学习。二议题式教学可以为项目化教学提供思考角度,项目化教学则是议题式教学的实践落地。两者融合关键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在主题选择时可以议一议。比如说城市垃圾分类推广,推广困境与对策可以先作为议题引发讨论,再转为项目设计活动进行实践。当然,这也是我自己不成熟的思考。三、项目化教学时要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点来确定主题,在实施过程中也应该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两者融合,才能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项目实践中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

四、对项目化教学的深度思考

结合本书所传达的理念,项目化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项目化教学应紧密围绕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设计。

读有所思,行有所向。这本书兼具理论性、专业性、实用性融为一体,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悟,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真正将新课改、新理念落实到课堂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意思更有意义!

  • 阅读(6)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