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顾海英德育名师工作室读后感34:《创意带班36招》读后感 2025-09-09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德育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一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

《创意带班36招》读后感  孙琼

翻开《创意带班36招》,仿佛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走进热闹的教室。书中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用36个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展现了教育可以很有趣的真谛。合上书页时,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刻板的班规,而是学生们在课堂上绽放的笑脸——这或许就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书中最打动我的,是作者对“规则”的重新定义。传统班级管理常把“听话”当作目标,而这本书却提出“用创意软化规则”。比如“积分银行”的设计:学生的良好表现可以累积“积分币”,不仅能兑换小奖品,还能“预支积分”请求一次犯错机会。这种充满游戏感的规则,既守住了班级底线,又给了孩子试错的空间。想起自己曾因学生迟到而严厉批评,却从未想过用“迟到券”(每月3次免责机会)这样的方式,既维护学生自尊,又培养时间管理能力。教育的智慧,往往藏在刚性弹性的平衡里。


在“沟通”章节,“悄悄话信箱”的做法让我耳目一新。作者建议在教室角落放一个信箱,学生可以写下不敢当面说的困惑、建议,甚至对老师的不满。更妙的是,回信时老师会用“暗号”落款,比如“喜欢吃草莓的人”“总忘带钥匙的老师”,这种匿名的平等对话,消除了师生间的距离感。我突然意识到,很多时候学生的叛逆,源于“不被看见”的委屈。当教育者放下“权威”的架子,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倾听,沟通就不再是单向的指令,而是双向的温暖流动。


书中关于“集体感”的培养,颠覆了我对“团结”的认知。作者没有让学生喊口号,而是设计了“班级生日树”:每个学生的生日对应一片树叶,树叶上写着他的心愿,随着人数增多,白板上的树逐渐枝繁叶茂。这种可视化的集体记忆,比“我们是一家人”的口号更有力量。还有“错误拍卖会”,学生主动承认错误就能获得“拍品”(小文具),既教会孩子直面过失,又用幽默化解了批评的尴尬。原来集体荣誉感,不是靠说教灌输,而是在共同创造的仪式感中自然生长。


最让我反思的是“问题学生”的转化方法。书中没有把“调皮”当作缺点,反而看作“创造力的过剩”。比如针对爱插嘴的学生,作者给他设了“课堂发言人”的岗位,让他负责总结同学的观点;对总是迟到的学生,让他管理班级考勤表。这种“顺势引导”的智慧,比批评更有效。教育的本质,不就是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性,然后帮他找到发光的方式吗?


合上书,我想起书中的一句话:“最好的管理,是让学生感觉不到被管理。”36招的背后,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尊重孩子的天性,用创意点燃热情,让班级成为一个既有秩序又有温度的成长共同体。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必追求完美的方法,只需保持对教育的热爱与创新的勇气,因为每个孩子的笑容,都是教育最美的答案。


未来的班级里,我想试试“故事接龙班会”,让学生用想象力编织班级公约;想挂起“烦恼气球”,让孩子们写下困惑然后一起戳破;更想和学生们一起,创造属于我们的第37招、38……因为教育的创意,永远没有尽头。

  • 阅读(5)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