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顾海英德育名师工作室读后感35:破界与共生:在家校沟通中触摸教育的温度 2025-09-09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德育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一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

破界与共生:在家校沟通中触摸教育的温度

江阴高新区金童中心小学  朱文雅

合上《家校沟通,没有痛过你不会懂》一书,书中的字字句句仍在脑海中回响。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撕开了家校关系的复杂肌理,让我在 “家长是宝也是剑” 的隐喻中,看到了教育场域里最真实的碰撞与融合。原来真正的家校沟通,从来不是信息的单向传递,而是理念的同频共振与情感的双向奔赴。

一、角色认知:在矛盾中寻找教育合力

书中 “家长是宝也是剑” 的论断极具颠覆性。当家长以 “宝” 的姿态存在时,他们携带的人生经验、情感支持与社会资源,能为学校教育注入鲜活能量 —— 就像学业受挫时家长用自身经历搭建的 “心理支架”,让孩子在困境中找到锚点。但当教育理念出现偏差,过度苛责的语言、功利化的期待便化作伤人的 “剑”,案例中因成绩斥责孩子导致的自卑心理,正是这把 “剑” 留下的深刻划痕。

前置性沟通恰似化解矛盾的密钥。它将沟通节点前移至问题萌发前,通过定期的 “教育理念校准会”“成长困惑预判沙龙” 等形式,让家校在信息对称中形成教育默契。这种未雨绸缪的智慧,让家长从潜在的 “冲突源” 转变为主动的 “共建者”,实现了角色价值的根本转化。

二、关系建构:在边界与融合间寻找平衡

家委会运作中的 “理念认同” 原则揭示了沟通的底层逻辑。当家长与学校在 “培养完整的人” 这一核心目标下达成共识,便能催生出策划实践活动、支持班级建设等协同行为;反之,理念分歧会导致家委会沦为 “争吵场”,这与书中描述的 “理念分裂导致班级管理失效” 案例形成互文。

班主任与家长的 “适度距离” 哲学更具启示性。这种距离不是情感隔绝,而是职业理性与教育温情的精妙平衡 —— 就像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既保持专业判断的客观性,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温度。某周打卡中提到的 “避免因私交过密引发偏袒质疑”,正是这种距离感在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三、实践智慧:从 “打鸡血” 到 “打点滴” 的范式转型

班级建构的 “打点滴” 理论直击教育痛点。相较于 “打鸡血” 式的短期激励带来的激情泡沫,“打点滴” 式的持续滋养更符合成长规律。书中提到的 “每周一歌” 活动,正是通过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让教育影响渗透到学生生命肌理。

品牌班级打造中的 “家长见证” 机制颇具创新价值。当家长通过早读观摩、活动跟拍等方式成为班级成长的 “在场者”,他们眼中的班级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由孩子笑脸、课堂细节构成的真实图景。这种沉浸式参与,让家校信任在具象化的教育场景中自然生长。

教育是场温暖的修行,家校沟通则是这场修行中最需要智慧的功课。当我们以 “宝” 的视角发现家长的教育潜能,用 “打点滴” 的耐心守护成长节奏,借 “情感互赖” 的纽带串联教育力量,便能打破学校与家庭的壁垒,在破界与共生中触摸到教育最本真的温度。这或许正是《家校沟通,没有痛过你不会懂》留给每位教育者的深层启示 —— 唯有流过汗、痛过心,才能在沟通的废墟上,搭建起真正滋养生命的教育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