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顾海英德育名师工作室读后感36:以“慧”为桥,搭建师生心之通途 ——读《“慧”沟通》有感 2025-09-09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德育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一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

以“慧”为桥,搭建师生心之通途

——读《“慧”沟通》有感

江阴高新区金童中心小学 朱江英

初读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慧”沟通》,本以为是一本理论堆砌的沟通指南,却在字里行间发现了诸多可直接落地的教育智慧。书中将沟通定义为“心与心的对话艺术”,这与小学班主任日常工作中“既要解决问题,又要呵护心灵”的需求不谋而合。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在与学生、家长的相处中,多次体会到“慧沟通”带来的奇妙改变。

倾听:让“小倔强”说出真实想法

书中反复强调“沟通的前提是倾听”,这一点在处理学生矛盾时尤为明显。班里的小宇是个出了名的“小倔强”,一次美术课上因抢蜡笔与同学争执,任凭美术老师怎么说都不肯认错,甚至把蜡笔扔在地上。

我没有当场批评他,而是拉着他走到走廊的“悄悄话角”,轻声说:“老师看到你刚才很生气,能告诉我为什么吗?”起初他低着头不说话,我继续说:“其实老师小时候也有过想把东西扔掉的时候,有时候生气起来真的控制不住自己。”这句话似乎触动了他,他嘟囔着:“他拿了我最喜欢的蓝色蜡笔,还说我小气……”

原来,小宇的蓝色蜡笔是生病的奶奶送的,他格外珍惜。当我理解了他的“倔强”背后是对奶奶的思念,再引导他思考“怎样让同学知道你的想法”时,他主动提出要向同学解释,并把蜡笔捡起来。正如书中所说:“倾听不是沉默,而是用耐心搭建让对方开口的台阶。”

共情:让家长从“对立面”变成“同盟军”

班主任的沟通对象不仅是学生,还有家长。书中“共情式沟通”的章节让我深受启发。班里的小雯成绩下滑明显,妈妈每次来学校都很焦虑,总说“这孩子在家根本管不住”。

以往我会列举小雯在课堂上的表现,结果往往是家长更着急,甚至回家批评孩子。这次我换了种方式,见面先说:“我发现小雯最近作业总是很晚交,上课也没精神,您是不是也发现她最近状态不太对?”

这句话让小雯妈妈愣了一下,随即叹了口气:“是啊,她爸爸最近出差,我加班也多,有时候她写作业到半夜,我看着都心疼。”原来家长并非“不管”,而是有难言之隐。我接着说:“其实小雯很想进步,上次单元测验后她偷偷问我‘老师,我是不是很差劲’。”

当家长感受到老师理解孩子的内心,也理解自己的难处时,态度明显缓和。我们一起商量出“每天留20分钟亲子阅读时间”的方案,既让孩子感受到陪伴,也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这种从“对立”到“同盟”的转变,正是“共情”的力量——不指责、不评判,先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问题。

引导:用“提问”代替“命令”

书中提到“最好的引导是让对方自己找到答案”,这改变了我对“批评教育”的认知。班里的晨读总是有人迟到,以往我会点名批评,效果却越来越差。

一次班会上,我没有直接说迟到的问题,而是问:“大家觉得晨读时教室里安安静静读书的样子好看,还是有人匆匆忙忙跑进来好看?”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安安静静好看”。我又问:“那如果早上起晚了,怎样才能不迟到呢?”有的说“定闹钟”,有的说“让妈妈早点叫”,还有的说“前一天把书包整理好”。

从那以后,迟到的同学明显减少,连经常迟到的小航都主动说:“老师,我让爸爸给我买了个小熊闹钟,它比妈妈叫我起床管用!”这种用提问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的方式,比命令更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正如书中所说:“沟通的目的不是说服,而是唤醒对方的内在动力。”

合上书页,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本质是沟通,而沟通的智慧在于“用心”。《“慧”沟通》教会我的不仅是技巧,更是一种尊重——尊重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家长的育儿焦虑,在每一次对话中传递“我懂你”的温暖。作为班主任,我们不需要多么华丽的语言,只需带着真诚与智慧,就能搭建起连接心灵的桥梁,让教育的路上少一些隔阂,多一些理解与成长。

  • 阅读(7)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