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顾海英德育名师工作室读后感37:寓教于“故”,润泽心灵 ——《写给孩子的积极心理学故事》有感 2025-09-09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德育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一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

寓教于“故”,润泽心灵

——《写给孩子的积极心理学故事》有感

读完《写给孩子的积极心理学故事》的最后一页,我仿佛完成了一场奇妙的心灵之旅。这本书不同于传统的心理学著作,它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一个个温暖的故事,将积极心理学的种子悄然播撒在孩子的心田。作为一名耕耘在教育一线的小学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纯净的眼眸背后,也藏着成长的烦恼、人际的困惑与对自我价值的懵懂探寻。传统的说教往往收效甚微,如何将积极、阳光的心态植入孩子心田,一直是我探索的课题。

这本书远不止是一本故事集,它更是一套经过精心设计的“积极心理学教学工具包”。它没有枯燥的理论阐述,而是将塞利格曼教授提出的“PERMA”(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成就)等积极心理学核心要素,巧妙地编织进一个个生动有趣、贴近儿童生活的故事中。小动物、小主人公们的经历,就是孩子们日常生活的投射——他们遇到的害怕、羞涩、挫折、嫉妒,以及如何通过转变想法、寻求帮助、发现自身优势而获得成长,都成为了最直观的教材。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如何将其应用于我的班级管理和心理健康课程中。

它是“情绪管理”的绝佳示范。 当孩子像故事里的小熊一样因为比赛失利而沮丧时,我不再需要苍白地安慰“没关系,下次努力”,而是可以讲述书中的故事,让孩子看到“失落”是正常的,但更重要的是像小熊一样,发现过程中收获的友谊和乐趣。故事提供了共情的桥梁和解决问题的多元视角,比任何直接的建议都更能深入人心。

它提供了“成长型思维”的鲜活案例。 班级里总会有孩子害怕挑战,说出“我不行”。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几乎都在潜移默化地传递“你可以试试看”、“大脑像肌肉一样越练越强”的成长型思维理念。我可以借助这些故事,鼓励学生在面对难题时,不再固化地认为自己能力不足,而是学习故事主角的韧性,将“我不会”转变为“我暂时还不会,但我可以学”。

它是构建“积极班级氛围”的催化剂。 书中关于友谊、合作、感恩与善良的故事,为孩子们提供了如何与同伴相处的正面榜样。我计划在班会课上选用相关篇目,引导孩子们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如何感谢他人的帮助,如何发现同学的优点。通过集体阅读和讨论,故事的力量能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善意互动,减少冲突,营造一个相互支持、积极向上的班级共同体。

这本著作,不仅品质精良,图文并茂,适合孩子自主阅读,其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它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这些教师——提供了一把开启学生积极心灵的钥匙。它让我们明白,心理健康教育并非一定要在严肃的课堂中进行,它可以融入每一天的故事时间,在娓娓道来中润物无声。

合上书页,我深感肩上责任之重,也倍感前路之清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格,点亮心灯。感谢这本书,它让我更加坚信故事拥有治愈和成长的力量。未来,我愿成为一名“故事教师”,将这些充满智慧与温暖的故事带给我的每一个学生,在他们的心田播下积极的种子,陪伴他们成长为内心充盈、乐观坚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