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耕雨读好教师》读后感
高晓涵
近期有幸拜读了大夏书系·教师专业发展系列的《晴耕雨读好教师》一书。拿到书本,“晴耕雨读”四个字便猝不及防闯进了我的心尖,光听名字就觉得好有诗意!“好教师”三个字更是让我心生向往。目光所及,书的封面是这样的:灰瓦翘檐上,有着阳光照耀的嫩草,画面还出现了房屋一角的镂空石窗,给人一种江南意境之美。配上这样一句直抵心灵的诗句“晴耕,肥壤而育人;雨读,惠身而育己”反复咀嚼,真好!晴耕,是我们入世的积极进取姿态,是兼济天下的奉献热忱;雨读,是我们用世的多方储备行动,是尽善其身的向内生长。窃以为,用“晴耕雨读”来描述教师的职业特色,最是恰当,也最具诗意——教书育人和读书育己的有机融合,是工作,也是生活,更是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
《晴耕雨读好教师》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教师成长的优秀案例,还总结了教师专业成长的五个方向:跨界发展、专业精进、深耕课堂、爱的课程、社会关怀。独立开来,每个部分都为我们立德立言,正己正心提供了范式;组合起来,层层演进的编写体系为教师专业成长铺路架梁。
翻开书本,一个个读书和专业成长的标杆已然“站立”在眼前,一群耕读于教育大地的时代新教师形象令我动容!我被这本书深深吸引着、震撼着,何谓晴耕雨读好教师?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一、一直热爱生活
比如,吴启雷老师把他在专业的精进经历分享给我们,他告诉我们他是如何找到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兴趣点以及呢怎么样把握住机会发展他的兴趣。其中的最让我触动的是这样一句话:我不愿做只会教书的药罐子......健康的身体能够支持我的研究支持我的事业,支持我站在讲台上与学生分享我的知识和思考。教师是一份职业,不该是生命的全部,要找到生活与工作的平衡点,过“晴耕雨读”的恬静生活。
二、一直精进专业
作为教师,我们要的是有价值的文字和真的学识,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我们的专业修养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尊严。
库亚鸽老师的行动力深深感动了我,为了成长,她每年200万字的专业阅读,10万字的专业写作,她积极投入到新教育的研究中,开启着幸福的教育之旅。她不仅自己优秀,还带动了一群人。这一群人中有老师,有家长,有学生。她在鼓励大家的时候说,“抛开顾虑,先选一本书,读起来。只要先读起来,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邱磊老师把教育不是定位为职业,也不是定位为事业,而是重新定位教育为“命业”,因为这件事原本就是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对于每位老师而言,阅读和写作都是最直接最经济的成长,这不也是我们应该执着追求的“命业”吗?
三、一直深耕课堂
读完书,才猛然醒悟,原来“深耕课堂”并非如我刚开始看到时所认为的仅仅是深挖、研究那么简单。“深耕课堂”是脚踏实地,是老师们对每一节课的“斤斤计较”,对更好标准的不懈追求。感触最深的是《常丽华:创造自己的教室》。常老师创造出了自己的课堂,把孩子的生活编织到课堂当中,孩子们浸润其中,乐而忘返。每一场教育仿佛都有迹可循,却又独一无二。因为每间教室都会有不同的特色,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也许常老师所做的这些课程在我们的教室里是无法复制粘贴的,而且我们也不可能直接复制粘贴别人的经验。但是,这诸多课程中所体现出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教师的专业精进,自然服务于课堂,并与之相互激荡。抑或说,在深耕课堂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精进总是相伴发生的。也就是说,“专业精进”和“深耕课堂”是相辅相成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是相互成就的关系。作者在书中这样说,你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一个耕作者,一张犁铧,一片庄稼,他们各自为树,又与脚下的土壤,相约成林。这是多么美好的教育愿景啊!
四、一直传递温暖
每一个班主任对于学生的教育都有自己的方法和途径。邵广红老师发挥自己的特长,记录着镜头里的教育生活。她的镜头是有温度的,他们在教室里讨论问题,在劳动中团结合作,在课间的游戏,闹矛盾以后的和好,帮父母做家务,为老人捶背等等,都是她拍照的素材。不仅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还架起了一座与家长沟通的桥梁,给孩子们带来了自信和信念。她用镜头记录学生,校内教书+入户家访,一张张照片让人感动,一个个故事让人动容,这些无不彰显着邵老师的爱心、关心,教者仁心。她在生活上给予关怀,在人生道路上给予指导,让学生在学校不仅是学习,更是一种人文浸润。让教育真正在潜移默化里实现育人的目标,让温暖在彼此心间传递。
走进这些教师的故事,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精彩,更是一种师者的态度和精神。
晴耕,肥壤而育人。雨读,惠身而育己。晴耕雨读,当成为我们的人生哲学和教育追求。
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读书对一个人最大的影响就是精神、气质、眼界和格局。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耕读于大地,做四有好老师,做好新时代的“大先生”。 让我们一起走进《晴耕雨读好教师》,读起来,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