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认识方向》听评课 2025-09-10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外国语学校 执教时间:0000-00-00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认识方向 参加对象:

《认识方向》教学评课稿

本节课围绕“认识方向”这一主题,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核心,通过丰富的情境创设和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构建起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系统认知。整节课教学设计清晰,环节紧凑,体现了较强的实践性与思维性。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方面表现出色,具体亮点如下:

1. 紧扣认知起点,实现知识的结构化建构  

教师没有将“认识方向”视为零散知识的传授,而是准确把握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已知方向名词和“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口诀,但尚未建立方向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现实判断能力。因此,教学从“教室朝向”这一真实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辨析南与北、东与西的相对关系,逐步从生活经验过渡到数学方法,实现了从知道名称到明确关系再到学会应用的层次递进,促进了知识的整体性建构。

2. 情境设计层层深入,促进学生思维进阶

教师精心设计了“现实—虚拟—图示”三重情境,逐步提升思维难度:借助教室中的方向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初步的方向意识;借助虚拟情境,如迷路森林、闭眼转向等打破学生对熟悉环境的依赖,逼迫他们运用规律进行推理,锻炼了在陌生环境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图示情境,比如校园平面图,则实现了从三维空间到二维平面的抽象跃迁,帮助学生理解“上北下南”的图示约定,沟通了现实与图式的联系。这种由易到难、由实到虚的设计,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在思中悟。

3. 巧用认知冲突,激发深度思考与主动探究

教师善于抓住课堂中自然生成的认知分歧,并主动制造冲突,引导学生辩论、验证、修正。这种教学策略不仅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将课堂转化为思维训练的场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 注重语言表达与动作协同,强化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师不仅让学生“想明白”,更鼓励他们“说清楚”“转过来”。例如在虚拟方向环节,学生一边语言描述“前西后东,左南右北”,一边身体转动,通过语言与动作的双重编码,强化了对方向相对性和连续性的理解。这种“具身认知”的方式,非常符合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效促进了空间观念的内化。

    听完这节课后我也有一些建议,比如:虚拟方向环节中,部分学生可能出现方向混淆,若能在学生转圈后增加短暂的方位确认或同伴提示,可能更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参与和理解。在沟通现实与图上的方向时,可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上北下南”的图示约定是如何形成的,而不仅是告知结果,以增强其数学建模的意识。

本节课是一节注重体验、强调思维、融合多学科的优质数学课。教师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和层层递进的活动安排,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方向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若能在细节处理和个别环节的深度上稍作调整,课堂效果将更臻完善。

 

  • 阅读(6)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