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评课稿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基于教学设计来看,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围绕 “从相同加数连加到认识乘法” 的核心脉络,层层递进、扎实有效,是一节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优质课。
从教学目标来看,设计精准且全面。目标既聚焦 “初步认识乘法含义、掌握乘法算式读写及各部分名称” 等知识技能,又注重 “从实际情境中抽象数学问题”“发展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 等过程性目标,还渗透了对加法与乘法联系的探究意识,完全贴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程标准要求,为整堂课的展开明确了方向。
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策略尤为巧妙。本节课的重点是形成 “几个几” 的观念和理解乘法含义,难点在于建立加法与乘法的联系。教师通过 “情境感知 — 动手操作 — 分类比较” 的路径,先从草地上小动物数量的计算入手,引导学生列出连加算式并按 “加数是否相同” 分类,在对比中凸显 “相同加数连加” 的特点;再结合兔子 “2 只 2 只站”、小鸡 “3 只 3 只站” 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 “几个几相加” 的含义,为乘法的引入奠定坚实基础。当学生面对 “60 个 5 相加” 的冗长加法算式感到繁琐时,自然引出乘法,使 “乘法是相同加数连加的简便运算” 这一核心含义水到渠成,重难点在学生的主动探究中得到有效突破。
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了极强的逻辑性和学生主体性。从创设小动物散步的生动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同数连加;到通过 “摆花片” 的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会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 “冗长”,引发认知冲突;再到借助 “魔盒变花片” 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 “多个 5 相加” 的问题中主动呼唤新的运算方式,最终引入乘法;随后通过自学单让学生自主探究乘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各部分名称,再结合正例巩固、反例强化(如 “4+1+1+3=9” 无法改写为乘法算式),深化对乘法适用范围的理解。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学生始终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中主动建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准备的运用也恰到好处。课件清晰呈现情境图、算式及集合圈标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每堆数量” 与 “堆数” 的关系;花片作为学具,让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具象化 “几个几相加”;练习纸则及时巩固所学,实现了教具、学具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有效辅助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且富有层次感,将 “相同加数连加算式”“几个几相加”“乘法算式” 三者对应呈现,如 “2+2+2=6” 对应 “3 个 2 相加”,再到 “3×2=6 或 2×3=6”,直观展示了加法向乘法的过渡,突出了 “几个几” 与乘法的联系,便于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
总体而言,这节课通过精心的情境创设、合理的环节设计、多样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了乘法的本质,掌握了相关知识技能,同时发展了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充分体现了 “以生为本” 的教学理念,是一节扎实高效、亮点突出的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