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总结
名师工作室成员 赵晓菲
自加入司开妹名师工作室以来,我始终以 “学习者”“实践者”“合作者” 的三重身份融入团队,在浓厚的教研氛围中积累经验、突破瓶颈。这一年,虽未取得瞩目的奖项荣誉,但每一次参与、每一次反思都成为我专业成长的坚实阶梯。现将本年度在工作室的学习与工作情况总结如下,既是对过往的梳理,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一、锚定短板补差距,以系统学习夯实专业根基
作为数控技术领域的专业课教师,我深知 “理论扎实是教学自信的源泉”。2024 年,我围绕 “提升教学理论素养 + 强化数控实操能力” 双目标开展系统学习:
理论学习求深度:全年精读《数控技术教学创新实践》《职业教育课堂设计与实施》等专业书籍 5 本,撰写学习笔记累计超 1.2 万字;定期参与工作室组织的 “教育理论沙龙”,针对 “数控专业分层教学”“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 等主题发表观点 4 次,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结合,逐步打破 “重实操、轻理论” 的认知局限。
技能提升求精度:主动向工作室李松主任及资深成员请教数控编程难点,参与 “数控车床精密加工”“CAD/CAM 软件实操” 等专项培训 6 场,通过 “模拟教学 + 实操考核” 的方式,将培训内容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 3 个,其中《数控铣削加工工艺优化》一课在学校月度教学评比中获 “优质课” 称号。
技术应用求广度:探索多媒体技术与数控教学的融合路径,利用仿真软件制作《数控加工误差分析》动画演示课件,将抽象的误差原理转化为直观的动态画面;在 12 个班级的教学中应用该课件,课后学生对 “误差控制” 知识点的掌握率从 68% 提升至 85%,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 “难理解、难演示” 的问题。
二、聚焦课堂谋创新,以精准教研打造特色教学
在工作室 “以研促教、以教践研” 的理念引导下,我将教研活动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从 “备好每一节课” 到 “上好每一堂课”,逐步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
备课环节重 “学情适配”:针对数控专业学生 “实操兴趣高、理论基础弱” 的特点,采用 “案例导入 + 任务驱动” 的备课思路。例如在《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课程中,以 “企业真实零件加工订单” 为教学载体,提前调研学生的编程基础,设计 “基础编程任务 + 拓展优化任务”,确保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
课堂环节重 “互动生成”:改变 “教师讲、学生听” 的传统模式,在课堂中引入 “小组合作加工竞赛”“故障排查模拟” 等互动环节。本年度共开展此类互动课堂 28 节,学生课堂参与度从 70% 提升至 92%,多名学生在课后反馈 “通过实操竞赛,更清楚自己编程中的不足”。
课后环节重 “反馈优化”:建立 “学生作业 - 教师批改 - 共性问题课堂讲解 - 个性问题单独辅导” 的闭环机制,针对数控加工中常见的 “尺寸偏差”“刀具磨损” 等问题,整理形成《学生常见实操问题手册》;同时,通过线上问卷收集学生对课堂的建议,累计优化教学环节 12 处,教学满意度较年初提升 15%。
三、借力团队促成长,以互学互促突破能力瓶颈
工作室的团队优势是我成长的重要助力。本年度,我积极参与各项团队活动,在交流碰撞中拓宽思路、提升能力:
深度参与教研活动:全程参加工作室组织的 16 次教研活动,其中担任 “数控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 主题教研的主讲人 1 次,分享自己的教学案例与困惑;在听课环节中,重点学习李松主任《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一课的课堂把控技巧,以及其他成员 “项目式教学” 的实施方法,累计记录听课笔记 8 万余字,整理可借鉴的教学方法 23 项。
主动开展互助交流:与工作室 2 名成员结成 “帮扶对子”,定期开展 “同课异构” 活动 —— 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分别设计教学方案并展示,课后共同分析优劣。例如在《数控铣床坐标系设定》一课中,通过对比不同的导入方式,最终确定 “实物演示 + 错误案例分析” 的导入法,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度。此外,针对自己 “教学论文撰写薄弱” 的问题,主动向工作室擅长论文写作的成员请教,学习论文框架搭建、案例选取等技巧,完成教学论文初稿 1 篇。
积极参与实践项目:跟随工作室团队参与 “中职数控专业课程标准修订”“企业岗位需求调研” 等实践项目 3 项,在调研过程中,深入 5 家数控企业了解岗位技能要求,将企业需求融入教学内容调整,例如在课程中增加 “数控设备日常维护”“生产安全规范” 等与企业实际接轨的内容,帮助学生提前适应岗位需求。
四、反思不足明方向,以明确规划开启新程
回顾本年度的学习与工作,虽有进步,但仍存在明显不足:
理论转化能力有待提升:虽然学习了较多教育理论,但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创新的能力仍显薄弱,部分先进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的应用不够深入,未能形成系统性的教学模式。
科研成果产出较少:全年仅完成教学论文初稿 1 篇,尚未达到发表水平;在教学课题研究方面,缺乏主动申报的意识,未能将教学中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跨领域学习不足:对当前数控技术领域的新技术(如工业机器人与数控设备协同、智能制造等)关注较少,知识更新速度未能跟上行业发展步伐。
针对以上不足,2024 年我将制定明确的改进计划:
强化理论与实践融合:每月选取 1 项教育理论(如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情境教学法”),设计对应的教学实践方案并落地实施,形成 “理论学习 - 教学设计 - 课堂实践 - 反思总结” 的完整流程,年底形成 1 份《理论应用教学案例集》。
突破科研能力瓶颈:在工作室成员的指导下,修改完善现有教学论文,争取在省级教育期刊发表;同时,结合教学中的 “数控专业分层教学实施难点” 问题,申报校级教研课题,学习课题研究方法,提升科研素养。
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订阅《数控技术》《智能制造》等行业期刊,每季度参加 1 次行业新技术培训,将 “工业机器人编程”“数字化工厂模拟” 等内容融入教学,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学生。
2023 年,李松数控技术名师工作室为我提供了成长的沃土;2024 年,我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态度投入工作,既要守住 “教书育人” 的初心,也要突破 “专业成长” 的瓶颈,努力成为一名 “理论扎实、技能过硬、善于研究” 的数控专业教师,不辜负工作室的培养与 “名师工作室成员” 这一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