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为盾,向阳而行 —— 读《幸福力教师的自我调节》有感
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 张琪烨
翻开丽莎・卢卡斯的《幸福力教师的自我调节》,扉页上 “教师的心理健康, 是照亮学生成长之路的第一束光 ” 这句话,瞬间击中了我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 的内心。从事中职班主任工作多年,早已习惯了清晨查岗时的忙碌、课堂上应对 学生走神的焦灼、深夜回复家长消息的疲惫,也常因学生技能提升缓慢、职业规 划迷茫而陷入自我怀疑。卢卡斯的文字,如同一场及时雨,为身处高压中的中职 教师与班主任,搭建起了一套可落地、能见效的心理调节体系,让我们在育人路 上不再独自承受心理重负。
卢卡斯在书中提出“压力分层理论 ”,将教师压力分为“可控压力 ”与 “不 可控压力 ”,这一观点对中职教师极具指导意义。中职学生群体特殊,部分学生 存在行为习惯松散、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有些班主任每天要花费大量精力处理 学生迟到、违纪等事务,久而久之便会产生 “无力感”。此前我曾因一名学生 频繁逃课而焦虑不已,甚至牺牲周末时间家访,却收效甚微。读完书中内容才明 白,学生的成长背景、原生家庭影响属于 “不可控压力 ”,过度纠结只会内耗; 而我们能掌控的,是调整沟通方式、设计更贴合学生兴趣的教学活动。后来我尝 试用学生喜欢的 “ 电竞任务制 ” 设计班级管理方案,将逃课问题转化为 “打 卡闯关 ”,学生参与度显著提升,我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减轻。这种 “聚焦可控, 接纳不可控 ” 的思维转变,让我摆脱了 “全能型教师 ” 的自我绑架,学会了 与职业压力和解。
书中 “情绪锚点 ” 调节法,更是为班主任化解突发矛盾提供了实用工具。中职 班主任常面临突发状况:学生间的肢体冲突、家长对教学安排的质疑、技能大赛 前学生的崩溃情绪…… 这些场景很容易触发教师的负面情绪。卢卡斯建议,提 前设定一个 “情绪锚点 ”,比如在办公桌抽屉里放一块带有薰衣草香气的手帕, 或保存一段 30 秒的轻音乐,当情绪激动时,通过触摸手帕、聆听音乐快速平复 心情。有一次,两名学生因实训器材使用问题大打出手,我赶到现场时,两人仍 在争吵,周围学生也议论纷纷。我立刻掏出抽屉里的薄荷糖,给自己和两名学生 各递了一颗,在剥糖、吃糖的短暂间隙,我深呼吸三次,原本紧绷的情绪逐渐舒 缓,后续也能冷静地引导学生复盘问题、化解矛盾。这个小小的 “情绪锚点 ”, 就像心理急救包,让我们在混乱中保持理性,避免因情绪失控加剧问题。
卢卡斯还特别强调 “教师自我关怀不是自私,而是育人的基础 ”,这一点 戳中了许多中职教师的痛点。我们总习惯将 “学生优先 ” 挂在嘴边,却常常忽 略自己的身心需求:为了批改实训报告熬夜,为了陪学生备赛放弃体检,为了调 解学生矛盾错过与家人的约定…… 书中 “微休息计划 ” 让我重新审视自我关 怀的重要性。按照书中建议,我将每天的工作时间拆分为多个 “90 分钟工作单 元 ”,每个单元结束后,花 5 分钟做 “三件小事 ”:起身拉伸、眺望窗外的绿 植、喝一杯温水。起初觉得这是 “浪费时间 ”,但坚持两周后发现,精力明显 更充沛,批改作业时的专注力也提高了。更意外的是,当我在班会课上分享自己 的 “微休息 ” 心得时,有学生主动说:“老师,原来你也会累呀,以后我尽量 不惹你生气了。 ” 那一刻我明白,教师适度的自我暴露与自我关怀,不仅能滋 养自己,还能让学生学会理解与尊重。 对于中职教师普遍面临的 “职业价
值感困惑 ”,卢卡斯给出的 “成功日志 ” 策略同样奏效。中职教育的成果往往 不是立竿见影的,有些学生毕业后才会反馈 “老师,您当初教我的技能现在用
上了 ”,这让我们常常在日常教学中感到 “付出没有回报 ”。书中建议,每天 记录三件 “育人小成就 ”,哪怕是 “今天有个学生主动问我题了 ”“有学生在 实训课上帮同学整理工具 ”。我开始坚持写 “成功日志 ”,起初只是简单记录, 后来发现,这些看似微小的瞬间,串联起了学生成长的轨迹:那个曾经逃课的学 生,如今能主动完成实训任务;那个对未来迷茫的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报名了技 能考证…… 翻看日志时,职业成就感油然而生,之前的自我怀疑也渐渐消散。 原来,中职教师的价值,就藏在这些日复一日的细碎坚持里。
合上书页,窗外的阳光洒在教案本上,那些曾经让我焦虑的学生名单、待办 事项,似乎都变得温和了许多。丽莎・卢卡斯没有用高深的理论说教,而是用贴 近教师日常的案例、可操作的方法,告诉我们:自我调节不是逃避压力,而是学 会与压力共处;不是放弃责任,而是以更健康的心态承担责任。对于中职教师与 班主任而言,我们面对的是一群需要更多耐心与引导的学生,只有先照顾好自己 的内心,才能用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为学生搭建起成长的阶梯。未来的育 人路上,愿我们都能以书中的智慧为盾,抵御心理风暴,始终向阳而行,既照亮 学生,也温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