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千米》评课稿
陈欣怡老师执教的《认识千米》这节概念教学课,结构完整、逻辑清晰、活动丰富,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经验到推理”的量感培养路径。
一、教学亮点分析
1.量感培养的梯度设计
陈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十米→百米→千米”的递进式探究路径,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10个米尺首尾相连”的直观操作建立“十米”表象,再通过“8个小朋友手拉手”“三层楼高约10米”等生活实例关联,最后通过“10个十米=100米”“100个十米=1000米”的倍数关系推理千米,实现从“具体经验”到“抽象概念”的跨越。
2.多维度体验策略
(1)整合“步数、时间、空间”三大维度:
步数维度:通过“平均一步48厘米→17步约10米→170步约100米→1700步约1千米”的累加推理,将身体尺与标准单位关联;
(2)时间维度:通过“8秒约10米→80秒约100米→800秒(13分钟)约1千米”的时间感知,强化动态量感;
(3)空间维度:结合“操场内圈200米跑5圈=1千米”“学校到蟠龙山直线距离1千米”等真实场景,将抽象单位转化为生活经验。
3.技术工具的融合应用
引入“高德地图”绘制“1千米半径圆”,直观展示“学校为中心1千米范围”的空间概念;通过“汽车仪表盘、限速标志、河流长度”等生活实例,渗透千米在真实世界的应用价值,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二、潜在优化点与建议
1.强化“误差意识”的深度引导
在“步数测量误差”讨论中,可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实际步数与理论值(1米2步)不同?”引导学生思考“步长差异”的原因(如年龄、身高、步幅习惯),并引入“平均步长”的概念,为后续“千米步数推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2.增加“对比验证”活动
在“1千米实地估量”环节,可设计“步数验证”活动:大课间或者活动时间,让学生实际走1千米(如操场跑5圈),记录实际步数与时间,与课前推算的“1700步、13分钟”对比,分析差异原因(如体力消耗、步幅变化),深化对“量感”动态性的理解。
3.拓展“更大单位”的认知边界
在“课堂小结”中,可补充“千米”在更大尺度中的应用(如城市间距离用“百千米”、国家版图用“万千米”),并引入“光年”等宇宙尺度单位,激发学生对“更大单位”的探究兴趣,呼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哲学内涵。
三、延伸思考:量感培养的深层价值
本节课,陈老师不仅关注“千米”的单位换算,更注重“量感”的深层培养——通过“身体尺→生活尺→数学尺”的三次转化,帮助学生建立“可迁移的量感推理能力”。例如:从“10米需要17步”推算“100米需要170步”,是“倍数关系”的推理;从“操场内圈200米跑5圈=1千米”推算“外圈250米跑4圈=1千米”,是“等量关系”的迁移;从“学校到蟠龙山1千米”联想到“家到学校1千米”,是“空间量感”的泛化。
这种能力将为学生后续学习“面积、体积、速度”等复合单位奠定基础,真正实现“量感”从“长度单位”到“多维度量”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