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阅读01
一、关键词:罗刹海市
背景介绍:
刀郎新专辑《山歌寥哉》7月19日上线,其中《罗刹海市》一首,引起巨大反响和争议。短短五六天时间登上了媒体的热搜榜单,关注度超亿了!这首歌以蒲松龄《聊斋志异》的一篇同名故事为灵感创作,刀郎在创作这首歌时,以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独特的歌词,讲述了马骥在罗刹国的奇遇与经历。这首歌不仅带给我们听觉上的冲击,更是通过精湛的歌词展现了对现状的独到见解。
《罗刹海市》一经发布,便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歌曲中毫不拐弯抹角地表达了歌手对人物的不满情绪,通过直接的言辞和鲜明的形象描绘,将这种情绪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听众面前。歌曲中提到的"马户"、“鸟不知”以及“勾栏”等形象化的概念,虽然没有直接点名道姓,但通过歌词的衬托,展示了这些人物在歌手心中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刀郎在歌曲中对这些人物毫不客气地进行了批评和讽刺,他用“马户”来形容那些自以为高高在上,实则愚昧无知之人,用“鸟不知”来形容那些装腔作势,实则一无是处之人。用“勾栏”来形容那些以虚伪充满,以狡诈行事的人物,在这些描述之下,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个身份虚伪、言行不一的人物形象,在生活中逍遥自在。
同时,《罗刹海市》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让人爽快的感觉,那种直言不讳、毫不让步的态度让人为之心动。刀郎的歌,和蒲松龄的小说,共享同一个主题:对黑白颠倒、美丑不分的现实做辛辣的讽刺。
《罗刹海市》刷屏,刀郎归来并非为“复仇”
来源:新京报 2023.07.24
随着歌曲《罗刹海市》刷屏社交媒体平台,沉寂多年的流行歌手刀郎,重回了公众视野。
《罗刹海市》出自刀郎最新发行的专辑《山歌寥哉》。人们把这首歌和某些歌星关联,以及当年对刀郎的“封杀”传闻联系起来,认为这是刀郎对他们的批判。也正是这种揣测、“复仇”传说,将其推上了热搜,引发广泛关注。
这次新专辑发行之前,网络对刀郎的记忆,都停留在2012年。在那之后,刀郎似乎就淡出了音乐江湖。
关于刀郎的传说,大概是这样的:刀郎凭借《2002年的第一场雪》走红大江南北,也拿了不少奖项,而当时的一些乐坛大腕却都不喜欢刀郎。
当然,这个传说也从来没有被证实过。后来,有记者采访刀郎问及此事,刀郎回答说,“你亲耳听到了?”他也从来没有公开表达过对某些人的“仇恨”。
因此,把新歌《罗刹海市》理解成“刀郎报仇,十年不晚”,也只是一种想象。埋头十年创作,只为“骂人不带脏字”地完成一场报复,这大概也就不是刀郎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虚妄的“复仇论”正在掩盖《罗刹海市》这首歌的真正魅力。
《罗刹海市》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写的是一个“以丑为美”的地方,在歌词改编中,刀郎保留了原文荒诞、讽刺的精神内核,“那马户不知它是一头驴,那又鸟不知它是一只鸡”,“勾栏从来扮高雅,自古公公好威名”。
如此特别的歌词,加上民俗小调靠山调的应用,这样的表达和我们惯常所见的流行音乐,像是两个世界,也让这首歌有了某种现实批判性。
“罗刹海市”既是蒲松龄虚构的小说世界,也是刀郎这些年经历的某种现实场景。这一现实里,当然并非几个歌手,其所指向的甚至不只是流行乐坛或音乐圈,而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一些现象。
无论如何,刀郎凭借这张崭新的专辑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公众对刀郎新歌的热议,当然也不完全是出于吃瓜心态,而是因为其中的这份“特别”。这份“特别”,也再次证实了刀郎的音乐才华与创作能力。
在此意义上讲,所谓乐坛大腕联手封杀刀郎的传说可能子虚乌有。实际上,在2012年的内地演出市场里,单凭几个人,也不可能联手成功封杀某人。因为,那时的娱乐圈,就连“联手封杀”本身也会是一个大卖点。
刀郎的“淡出”,大概率是因为他自己的“风格”。刀郎那种特别的音乐,注定很难保持“日常更新”,混圈子或者“走穴”演出,也让他困惑。
如果说得再明白一点,那就是,刀郎或许必须孤独,才能创作出自己的新东西。他必须是与众不同的。
传闻有人所说的“农民”当然很是不敬,但实际上,这种“农民”也可以理解成朴素、另类,以及某种特立独行于当时流行乐坛的气息。
人们喜欢这样的刀郎,这样的“刀郎”其实也是大众的一种“想象”:反对过度商业化,反对乐坛小圈子,而边缘的、淳朴的歌声,就像大漠的风。人们需要刀郎既在流行乐坛之中,又在音乐圈子之外,这大概才是此次“复仇论”产生的真正土壤。
反过来说,“复仇论”是假的,但公众对“复仇”的想象,却也反映了某种真实的情绪:流行乐坛需要像刀郎这样的声音,需要一首《罗刹海市》来荡涤心灵,欢迎刀郎归来,是因为人们对“以丑为美”的风气已经忍受太久了。
链接阅读:
观点一:网民需要刀郎,因为刀郎有“刀”
这样的刀郎,是大众情绪的按摩师:若干年前,他的那些直来直去的情感表达,给那些情感表达姿态扭捏的70后80后提供了一道放飞自我的阀门,以至于后来跟罗大佑、李宗盛、阿杜们的声音一起浇筑了一代人的记忆;到了今天,他的新歌又成了另类树洞,人们将愤懑寄寓在浅斟低唱之中。
刀郎的《罗刹海市》和《山歌寥哉》专辑中的其他歌曲,讽刺面明明很广,但网民们却只拿乐坛说事,有意无意地凸显刀郎“暗中内涵”几名歌手的潜台词,淡化了其“设言以警世”的意味,这未尝不是窄化理解。他们知道,有些人是可以骂的,比如那几名已被骂成筛子的知名歌手,有些人是骂不起的。网民需要刀郎,因为刀郎有“刀”——即便它只能以“唱聊斋,喻世事”的方式隐去锋芒,但这难阻人们的武侠化想象:刀郎出刀,不见魅魑。
观点二:赞赏刀郎是人们对音乐界混乱现象的不满
雅俗不是音乐高下的标准,真诚才是“必杀技”。《罗刹海市》因为出自聊斋志异,充满了很多“知识点”,打破了人们对刀郎的印象,被认为是刀郎高雅的音乐作品。这被一些人用来当成回击那些批评刀郎歌曲通俗人的依据。其歌词甚至引来不少猜测。
赞赏刀郎其实也是人们对眼下音乐界混乱现象的不满。如今,很多音乐人都纷纷进入娱乐圈,音乐界和娱乐界几乎捆绑在了一起。让娱乐过分影响音乐的后果是可怕的。音乐人李宗盛在《见字如面》中谈到,华语流行音乐用金钱导向代替审美需求,粗制滥造败坏听众胃口。网友对刀郎的赞赏,其实也是在是赞赏和呼唤那些接地气、有感染力、容易被传唱,能够保持音乐弋术纯粹性的音乐人和音乐作品。
观点三:欢迎刀郎归来反映了人们真实的情绪
“罗刹海市”既是蒲松龄虚构的小说世界,也是刀郎这些年经历的某种现实场景。这一现实里,当然并非几个歌手,其所指向的甚至不只是流行乐坛或音乐圈,而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一些现象。人们喜欢这样的刀郎,这样的“刀郎”其实也是大众的一种“想象”︰反对过度商业化,反对乐坛小圈子,而边缘的、淳朴的歌声,就像大漠的风。人们需要刀郎既在流行乐坛之中,又在音乐圈子之外,这大概才是此次“复仇论”产生的真正土壤。
反过来说,“复仇论”是假的,但公众对“复仇”的想象,却也反映了某种真实的情绪︰流行乐坛需要像刀郎这样的声音,需要一首《罗刹海市》来荡涤心灵,欢迎.只郎归来,是因为人们对“以丑为美”的风气已经忍受太久了。
观点四:《罗刹海市》: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阅读理解题
从这个意义上讲,《罗刹海市》最成功之处,恰恰在于创造了无尽的遐想空间,在一千个听者心中产生了一千个马骥。当然,这首歌曲的爆火,除了得益于刀郎的才华,还应该归功于故事的蓝本——《聊斋志异》中的同名故事。是蒲松龄笔下美丑颠倒的魔幻国度,为刀郎提供了素材,进而触发了听众的想象。
我不由得想到年初红极一时的动画短片《中国奇谭》,尤其是第二集《鹅鹅鹅》。这则故事同样取材自中国古典志怪小说,同样以其剑走偏锋的画风及叙事风格引发了现象级的解读浪潮。从《鹅鹅鹅》到《罗刹海市》,古典志怪题材的连续爆火,有偶然因素,但更有必然性:其简约克制的叙述方式为后世的改编创作留白;不分人鬼、夹杂虚实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更产生超越时空的共鸣。在古典志怪小说中,创作者找到了穿越的虫洞,受众看到了个体的镜像。
时常有作家调侃,自己的文章被选为语文考试阅读理解题的素材,但连自己都答不上来。《罗刹海市》可能也是这样的一道阅读理解题,因为刀郎本人未必有标准答案,而正确答案可能有千万种。
二、其他精选时文
1.心中有长安,文脉永相传
来源:新华社 作者:辛识评
“即使过去千年,这份中国式浪漫依然打动人心。”近期热映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让观众在“长安风物志”与“大唐群英谱”之间完成了一次“寻根之旅”,带来文化传承发展的丰富思考。【写作背景,引出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这一主角。】
《长安三万里》给人的震撼,源自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跟随李白、高适、杜甫、王维等唐代“顶流”诗人的脚步,观众从风光旖旎的江夏,行至盛世繁华的长安,从扬州的小桥流水,步入商丘的梁园遗址……时空变幻中,诗歌、舞蹈、书法、音乐、饮食、服饰,无不展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深厚底蕴。【对《长安三万里》的进一步描述,鲜活且有画面感,这与我们大作文中对材料的改写有异曲同工之妙,“抄”材料的最高境界是比材料更加生动亮眼,同学们在平时练习的时候也要多注意提升事例佐证的改写材料能力~】
广泛的共鸣,更在于电影唤醒了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分析型分论点】中国人是背着唐诗长大的,一代代人的吟诵之中传承着文明的薪火。当李白历经蹉跎高声吟出“轻舟已过万重山”时,诗人的形象活了,银幕前观众的“唐诗基因”动了。千载而下,国人对唐诗的记忆从未被时间冲淡,而是融入血脉、刻入骨髓,拥有直抵人心的深沉力量。【分析段落。这一段阐释《长安三万里》引起人们广泛共鸣的原因,分析很透彻,同学们可以细细品味一下。电影中48首风格各异、内涵丰富的唐诗贯穿始终,为观众展现了一幅大唐盛极而衰三十多年的历史画卷,唤醒了观众心中对唐诗的共鸣,激活了人们融入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近年来,《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国家宝藏》《只此青绿》等众多作品频频“出圈”,其成功密码正在于把握文化根脉,创新传统文化的打开方式——与当代人的体验、认知、精神发生“化学反应”,让文化不仅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在心里传承好”。【过渡段:从《长安三万里》这一具体的作品跳脱出来,扩展到当下频频“出圈”的文化作品整体。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在于通过找到与当代人的共鸣点,使作品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说明文化的传承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做文章,更要在精神层面上下功夫,过渡引出下文的对策。】
实现“在心里传承”,需往更深处开掘。【对策型分论点一】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绘其“形”,更要传其“神”。山河之美、楼台之盛、器物之丰,固然给人美的享受,但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自强不息”的奋斗品质,“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中国人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不断挖掘和解码。
“在心里传承”,需在更新处着墨。【对策型分论点二】不少走出影院的观众感慨“小时候默写的时候没觉得唐诗这么美”“如果小时候唐诗这么教就好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以创新推动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优秀文艺作品的诞生,本身就是对世界、对文化的再发现、再创造。只有不断引入新理念、新方法、新元素,采取人们喜闻乐见、共情共鸣的方式,才能让传统文化在守正创新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与活力。
“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影片结尾处,诗人的慨叹发人深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千年文脉,绵延传承。面向未来,我们更要呵护好民族的瑰宝,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清风朗月在新时代照拂今人,让文化血脉代代相传。
【点评】《长安三万里》火出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思考,今后的“国潮风”、传统文化作品又该如何越炒越热?这篇时评为我们指出了方向。本文以电影《长安三万里》这一小切口切入剖析,逻辑清晰、观点明确,尤其是划线处的分析很透彻、语言很优美,同学们可以适当积累。
2.颜宁之问有感,以好奇心驱动科学梦想
来源:人民日报 2023.07.12
“假设时间来到10年后,你已经成为一名独立带领一个实验室的博导,你拥有所需要的所有资源,那你最想探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换一种说法,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近日,学者颜宁分享了在一次博士生推免面试中提出的问题,不无遗憾地表示20多位同学中并没有让她眼前一亮的回答。
不亮眼不意味着不优秀。连颜宁自己也说,“也许是因为这个问题太非典型、面试太紧张”,反思“是不是针对本科生问这个问题太早了”。实际上,能够获得博士生推免面试资格,已经证明这些学生在科研上的能力和潜力,但为什么回答还是“不够亮眼”?这样的“冲突”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我们如何培养具有好奇心和远大目标的学子?如何培养出能够跳出边边框框、拥有原创思维、敢闯敢干的年轻科学家?
科学研究,是一场艰难的攀爬。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要领略最壮丽的风景,除了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更需要有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高峰的精神。而这正需要梦想的引领、目标的导航,正需要一直保持一种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
我们的教育,是否能够给孩子足够的“造梦空间”?实际上,梦想并非毫无来由的灵光乍现,往往来自实践、问题和兴趣。青年学子走出文献、跳出套路,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为驱动,不设限地到现实世界中观察思考,才能获得那把点亮梦想的金钥匙。学透书本又扎根现实,乐于发问又善于解题,脚踏实地又志存高远,广大青年科研人才定能奉献更多聪明才智,实现一个又一个超越。
留住年轻科研人员的好奇心,良好的科研环境必不可少。现实中,越是有重大突破意义的创新,失败的可能性往往越高。营造包容的科研环境也就十分重要。把不必要的限制和框框“减”下去,把有利于激发创造力的条件“加”上来,持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才能畅通科研与梦想间的桥梁,让年轻创造力充分涌流。
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心怀梦想、敢于发问、大胆探索,相信广大青年一定能啃下更多科研“硬骨头”,攀上更多新高峰。
3.当我们讨厌烂梗时,到底在讨厌什么?
来源:央视网微信公号
最近,《长安三万里》火极了,家长们带着娃在电影院背诗,引起了广泛讨论。与之形成镜像的,是对小孩说“烂梗”的厌烦情绪,也是一波比一波凶猛。
试想一下,如果唐诗三百首都换一种表达,那我们今天看到的,就不再是“天下谁人不识君”“扶摇直上九万里”“仰天大笑出门去”“两岸旌旗绕碧山”,而是“汪伦是我真铁子”“我给贵妃做颜粉”“庐山瀑布炸裂了”“剑外忽传收蓟北,谁懂啊家人们我哭死”……
《长安三万里》里有诗性,诗是语言的最高级别,优雅、美好、丰富、韵味绵长。前些天刚刚过完100岁生日的叶嘉莹老师,有一名句:“诗歌最大的作用,就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而“烂梗”则处在语言的下沉方位,充斥着重复、夸张、人云亦云,它会让人患上“文字失语症”。
当我们讨厌“烂梗”,到底在讨厌什么?说“烂梗”,还得从“梗”本身聊起。
“梗”有三重含义,一为植物的茎,一为笔直,一为阻碍,哪个都和网络用语无关。因为它在“烂梗”中的使用,其实是个讹字,本来应该是“哏”,意思是滑稽有趣,譬如“你这人真哏儿”,天津就被称为“哏都”。已经无从考证,到底是谁第一次用错了这个字,但久而久之、以讹传讹,就有了“梗”这个现代人根本绕不开的文化现象。
梗像语言中的“预制菜”。拿来加热就能吃,当用梗表达时,就不会再有人追究鱼香肉丝里到底放青笋丝还是干笋丝,红烧肉到底用绍酒煨还是啤酒煨,过程和来由都变得不再重要。
玩梗并非是网络时代的特产。梗的关键,在于心领神会,所以它总是和“Get”搭配,用只言片语传达大量信息,道上“黑话”、文人用典、乡间俚语,都能算是各自圈内的梗。
网梗同理,能精准撞上众人的微妙情绪,加之网络自带的传播力,很快就能走完普及、应用、大量复制等几个阶段。但梗用过多就烂,网梗一旦开始无意义重复,就被打入了“无内涵、无意义、无品味”的“三无”烂梗队伍。比如曾经的“蓝瘦香菇”“yyds”“你个老六”……现在看来是如此老土、无聊,令人厌烦。
梗自有其生命周期。好梗能跨时空流传,在“不学诗,无以言”的年代,《诗经》成为春秋时代的外交梗百科;春秋的董狐秉笔直书,直到清代仍有诗云“直笔何人继董狐”;烂梗则会默默退隐,诸如“奥利给”“耶斯莫拉”日渐退出人们的语料库。
可是,有些烂梗明明不知所云,“超发”用滥了,仍在充当社交货币,比如“我giao你个giaogiao”,让人摸不着头脑。其中,夸张式“烂梗”是重灾区。“栓Q”“真的会谢”“依托答辩”本来还多少带点情绪、有点新奇,可用多了跟“啊哦”之流没什么分别,让人生厌。最典型的是“666”“yyds”“绝绝子”“太炸裂”“神仙XX”等,每个梗流行之后,就会出现更重量级的新梗来取代,用语越来越夸张,又从夸张归于平淡,一路演变,层出不穷。
当梗被频繁使用,必会遭遇语义磨损,即贬值。当“yyds”从极度的赞美,变成普普通通的“好”,甚至只是单纯的感叹后,烂梗也就随之诞生。对此,费孝通的师兄,中国早期社会学家李安宅在1946年提出“语言通货膨胀”的概念,指“语言与其背后的思想、情感的不匹配”。当时,他以此讽刺时人滥用“救国”,人云亦云地喊“德谟克拉西”等大词,主张说话不要“灌水”。只是,当时的他很难想到,网络时代的烂梗能如此言之无物,一句话里只剩下“水”。
我们讨厌孩子说烂梗,是因为孩子正处于语言培基阶段;讨厌媒体用烂梗,是因为他们理应具有更高的文字输出水平;有时,我们甚至讨厌自己用烂梗,因为那种开口忘词的感觉确实很堵心。
明明很讨厌,但却离不开。这就是当代人对“烂梗”的微妙感受,它具有某种现代病的典型表征——流行化、社交化,普通人被裹挟、被塑造,不知道该怎么办。
倒也不必过分焦虑。人们对“烂梗”的入侵,并非毫无防备、大开城门,关于“文字失语”的讨论一直都在进行,对小孩起码不应该说“烂梗”的共识,也已经达成,媒体用了“烂梗”,会被受众讽刺嘲笑……这些都证明,在制造烂梗、使用烂梗之后,我们也在反思烂梗、警惕烂梗,社会的整体语言定力、表达定力都有所提升。
就像开头所说的,《长安三万里》同时收获口碑与流量,恰恰证明诗与美是不会被打败的。劣币驱逐良币时,良币也会驱逐劣币,在文字江湖,能流传千古的,从来都是《唐诗三百首》,而不是《烂梗三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