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阅读02
一、关键词:乡村古建游
听乡村古建“讲故事”
来源:人民日报 2024-8-29
近段时间,“古建游”成为热门旅游线路,网络平台上“小众古建旅游路线”“中国古建之美”等话题热度持续上升。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凝结的艺术,中国传统建筑法式严谨、风格独特,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成就卓然。各具特色的民居宅院、庄严恢宏的殿堂庙宇等古建,令游客为中华传统建筑之美所折服,沉醉其中。
古村古建作为乡村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活化石”,是散落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瑰宝。1937年,梁思成同林徽因等营造学社成员至山西五台山探索古刹。他们骑驮骡入山,在陡峻的山路上迂回行走,终于在一个小山坳里发现了佛光寺。他在《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中记载:“我们一向所抱着的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一旦在此得到一个实证了……殿内蕴藏着唐代原有的塑像、绘画和墨迹,四种艺术萃聚一处,在实物遗迹中诚然是件奇珍。”在此之前,人们只能借敦煌壁画遥想大唐建筑的壮丽,如今大唐建筑终于重新走入人们视野。古老的建筑、传统的营造手艺,反映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彰显着文化自信,鼓舞了民族精神。
与佛光寺相类似,许多乡村古建筑隐匿在村落里,抵达不便,但也因此让它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免受打扰,保留一份神秘感,引发游客寻访的热情。如今,历史风云聚散,乡村遗珠犹存,许多年轻人到乡村寻古探幽,“遇见”一个个文化瑰宝,在探访的过程中多了一份发现的惊喜。
不同于博物馆里的展品,传统建筑作为可以走进的文物,置身其中,看到的景致与千百年前几乎无异,亲自感受前人生活的气息,更能读懂古人的环境观、空间观。在福建泉州的渔村,蚵壳厝是常见的建筑,触摸凹凸不平的蚵壳,仿佛看到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景象。宋元时期往来刺桐港的海商船队常用蚵壳压舱,结束航行后,蚵壳通常就堆放在海岸边,久而久之便被当成建筑材料使用。蚵壳为墙,不仅造型独特,且不积雨水、不怕虫蛀,适合潮湿的气候环境。这些传统建筑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共生相处的方式,形成了气候适应性、地形共生性、材料地方性、民族文化性等特征,将实用性、艺术性、文化性融为一体,既满足了生活需要,又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游览乡村古建,本质上是品读那些弥足珍贵的岁月痕迹和乡土记忆。山西长治市平顺县石城镇源头村的龙门寺,始建于北齐。分散在寺院各处的碑刻,记录了历朝历代的修缮时间、修缮时周围各村的捐款、附近村落的地图等,在1000多年的时光里,几乎每二三十年立一块碑,就像日记一样,鲜活地记录着民间乡村的实际状态。试想在庄重的古建筑内部与雕刻、壁画进行古与今的对话,走出建筑外又能品尝地道的地方美食,与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交谈。古建筑就是那缕摸得到的乡愁,真实而自然的状态,满足了游客旅行中的探索欲。当你走进老建筑,就像打开了认识一个地方的“窗户”,这里的人居环境、习惯风俗,瞬时变得鲜活而生动,让游客更容易产生获得感与情感共鸣。
中国传统建筑博大精深,不少游客担心看不懂其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因此望而却步。各地文旅部门借助社交媒体打造“古建筑入门指南”“我身边的最美古建”“中国古建知多少”等话题,配合年轻人喜欢的打卡形式,精心设计游览路线。拿着精美小册子“按图索骥”、前往古建盖章打卡、听文保人员讲故事……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游客们甚至自发研究出了更多打卡方式,比如手绘古建、设计地图、创作古建表情包等等。这些活动拉近了古建与游客之间的距离,为游览者提供了更多探访古建的方式。要让游客通过亲身游历,感知古建筑的魅力不仅在于形制,更体现在其对文明的赓续,进而对古建筑从了解到喜爱,让古建筑旅游真正“热起来”。
乡村“古建游”的持续出圈,体现了人们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旺盛需求,有助于提升公众对文物古建的保护意识。当散布在广袤大地上的传统建筑迎来更多游客,让古老的建筑穿越时间与当代“对话”,我们的文化自信必将更为坚定,我们的历史文脉必将赓续绵长,焕发蓬勃生机。
链接阅读:
古建,本身是一种空间载体,集合多种艺术并呈现出建筑美学。无论是整体结构中遵循构图比例的视觉之美,还是雕梁画栋上明艳多姿的色彩布局,抑或是匾额、石碑上所展现的书法与篆刻技巧,皆是集百工之精华,融匠心于一体。
此外,最引人入胜之处,莫过于古建中所承载的文化美学。比如,登临岳阳楼,见长江浩浩汤汤、气象万千,可览胜景、抒情怀;置身古赤壁,观高山明月、一叶扁舟,可思接千载、与古人神游;走进莫高窟,赏飞天壁画、石窟造像,感受中西文化交融荟萃、美美与共……古建作为中式美学与传统文化的形象化表达,所蕴含的人文、历史与思想意涵皆彰显出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包容性等突出特性,成为其延续生命力的重要源泉。正如建筑家梁思成所表达的观点:中国建筑的构造体系始终秉持自己的基本特征,数千年而长存不败,是中华文明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所以,青年徜徉其中,可尽情领略无穷魅力,在“诗与远方”的邂逅中读懂古建、读懂中国。
新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深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并沉淀出一份厚重的文化自信。伴随国潮、新中式热潮迭起,青年的好奇心、探索欲和独特个性得到激发。他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而是希望在认知层面拓展深度与广度,对历史文化既要知其然,更想知其所以然。对古建的深入探访,成为他们拓宽视野、增益见识的一种重要方式。
——光明日报《青年人缘何爱上“古建游”》
四川省22名师生在这个国庆假期顺利完成了在山西开展的研学活动。他们在欣赏唐代建筑佛光寺东大殿、宋代建筑晋祠圣母殿、世界最高木塔辽代应县木塔等著名古建筑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木构古建筑的魅力。
“当硕大的斗栱、呼之欲出的木雕龙摆在眼前,文化自信一定会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发芽。”四川励之学社社长阚力说,中国现存木构古建筑的精华之作聚集在山西,所以他们安排了这趟研学游,对孩子们来说是一次建筑美学的熏陶。
——新华社《国庆假期“古建游”受热捧》
二、其他精选时文
1.“预制朋友圈”未尝不是活在当下
来源:南方日报 2024-09-27
“生日还有一星期,照片已拍好P好”“国庆假期还没到,朋友圈都已经预制好了”……最近,继“毛坯的人生VS精装朋友圈”火了之后,“预制朋友圈”成了新的热搜话题。
“现在朋友圈也预制了?”其实,许多人早就已经这么做了——事先精心准备好素材,在某一时刻或情境中发布,而不仅限于“记录此刻的美好”。这让笔者想起,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笔下的“脱域”机制:人们的社会关系可以从特定场所中解放出来,从而对时空进行重组。
朋友圈正变成“脱域”的缩影:不一定要“实时在场”,也能制造出“在场感”。比如,化一次妆,准备几套衣服,再来一次特种兵式的拍照打卡,就攒了足够的库存。平时再一地鸡毛,也不妨碍朋友圈里岁月静好、光鲜亮丽,甚至“出去玩一次发好几年”。对此,有人质疑是本末倒置,为了塑造“理想自我”,把分享变成了表演,人为增加了社交负担。
在一个高度媒介化的时代,适度“凹人设”无可厚非。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朋友圈或多或少存在印象管理,某种程度上,它也能让社交更“丝滑”,降低沟通成本。本质上,“预制”只是一种形式,同样有其积极意义。毕竟,发朋友圈是比较个人化的行为,与其纠结于是不是“真实”,不如关注够不够“真诚”。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有点忙”。错开时间发布,有时候并非主动为之。以深度旅游为例,一路行程匆匆,又不愿一发了之,“预制朋友圈”便可更从容细致地记录,甚至还能分批次进行,选择最合适的时机传播,这又有何不可?更何况,有的人只是把朋友圈当“记事本”,并不在乎有多少点赞。不妨设想一下,假如徐霞客生活在现代,他或许也很爱写“小作文”,但未必每一篇都是“有感即发”。从这个角度看,与其说是“预制”,不如说是“复盘”,是热爱生活、积极建构意义的体现。
“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有些体验只属于此刻,但时间线一旦拉长,则其情境可能发生变化,或是别有一番趣味。只要不是自欺欺人、盲目攀比,能带来情绪价值,哪怕有那么一点虚荣心,也不应过于苛责。曾有一项研究表明,相较于刷朋友圈,发朋友圈更容易带来幸福感。这似乎不难理解,就像“预制朋友圈”提供了更主动和灵活的方式,去取悦未来的自己、对抗平乏的庸常。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活在当下”?
曾几何时,“为什么好多人都消失在朋友圈了”引发热议。朋友圈作为现实生活的投射,每个人的打开方式并不一致,期待值也不尽相同。但对积极分享的期许,对真诚交往的呼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终究是殊途同归。
最后,不妨为这篇文章,配上一个“马尔克斯式结尾”:多天以后,被“预制朋友圈”所触动的你,一定会想起,那个自己认真挑选图片、精心编辑文案的下午。
2.“直播带货”式普法,“不敢下单”就对了
来源:北京日报 2024-09-28
“欢迎各位‘偷子们’来到厦门公安的啵啵间。”最近,厦门公安“直播带货”普法火出圈。主播们一身警服整齐威武,话术喊得热火朝天,而带的货则全部是法律知识,网友直呼“根本不敢下单”。
直播带货碰上普法宣传,相当上头还毫无违和感。且看这3集“直播带货”普法短视频——“彰显成功的24K纯金手表,偷了就是三年以上十年以下刑期,刑不刑!”“醉酒驾驶不要9分,不要6分、3分,直接吊销!”“吸毒时间越长人越憔悴,吸毒5年人直接吸没”……从盗窃到酒驾,再到吸毒,民警们用近年流行的网络热梗一通输出,法律知识瞬间变得通俗易懂。独特走心的创意、脑洞大开的剧情,无疑开辟了一条新的普法赛道,网友纷纷感慨“知识就这么水灵灵地进入了大脑”。
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民众知法懂法敬法是基础,下大力气做好普法工作尤为必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普法局限于贴海报、发传单、拉横幅等传统方式,各地投放力度不小,但效果不温不火。更重要的是,很多法条与公众生活本来就有一定距离,法言法语表述追求严谨,这也意味着普通人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正如此前频频引发争议的“轻伤不轻,重伤很重”,以及被人误解为法外开恩的“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诸如此类的争议背后,是公众的朴素认知与专业术语表达之间的信息差。这个角度上,在传播渠道、宣传方式空前丰富的今天,更加呼唤专业且接地气的普法形式,打破知识与公众的隔阂。
法者,治之端也。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达300多部,行政法规近600部,各地出台的地方性法规更是不胜枚举。多元细分的法律法规为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而面对如此庞大的文本规模,如何确保其能被正确解释、准确理解,则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各地在创新普法形式上下足了功夫。比如,有的地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双语普法”融入民族节庆,用老百姓听得懂的“法治语言”释法说理。有的推出普法微剧场,生动解释高空抛物、校园欺凌、高铁霸座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规定。期待还有更多有质量、有温度的宣传精品出圈,让“法”触手可及。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法治中国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做好普法、以案释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理念才会更加深入人心。
3.医疗机构宣传“先赚一个亿”为何令人不适
来源:光明论 2024-09-29
“目标先赚一个亿!”近日,一段“鑫聚幸和贵阳医院开工大吉”的视频引发热议。
“先赚一个亿”的呼喊,在涉事医院本身,或许意味着碾轧同行的豪气、大赚其钱的快意,但在一般公众那里,未免太刺耳、太扎心。医疗机构一个亿的“小目标”下,是成千上万人的苦痛,甚至是灾难。这样的事情,适合喜笑颜开、大喊大叫吗?
对此,9月28日,贵州省贵阳市卫健局相关人士表示,贵阳市卫健局的监管名单里并没有“鑫聚幸和贵阳医院”,卫健局没有批准过这家医疗机构,该机构没有营业。此前,鑫聚幸和创始人在社交平台回应称,“我们是医美的医院,不是救命的医院。”
双方的回应引出了新的问题——医美医院纵然与人们一般认知上的医院有所区别,但其同样属于医疗领域,开办也要遵循相应的规章制度,涉事机构是否已经通过了运营资质的审批?未开始营业就大吹大擂,顶着医院的名头行事,是否涉及虚假宣传?难道说,医美机构就该逃脱监管、大肆收割吗?没那个道理,只要涉医就该接受行业监管。
回到职业伦理层面上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这些话语想必每一个医学生都不陌生。这意味着,医生也好,医院也罢,并不是离不开诊金,但却不能公然把赚钱挂在嘴上。一个正常、健康的社会,医院、医生当然应该有很好的回报,这也完全符合社会运行的逻辑,但像上述医院赤裸裸求利的行为,让人不免怀疑医生的专业性与职业操守。
医院一旦以赚钱求利为第一追求,则其日常行为必然会扭曲,加之医学固有的专业门槛,一般人不可能知晓医院有没有为逐利而行医。一些医院为了赚取更多的钱,在诊治项目、检查必要性、收费标准等等诸多方面动手脚。医院固然赚得盆满钵满,患者的不信任感也日益增长。听任逐利本能压倒行业责任,无疑会走向治病救人的反面。
事实上,这些年来,类似逐利的喧嚣并不鲜见。据媒体报道,2022年1月,一张广东东莞康华医院总结大会的图片在网上流传。画面是一群人在餐厅用餐,横幅上写着“虎虎生威迎新年,手术室里全是钱!”;2022年12月,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贴出“喜报”,庆祝“我院门急诊服务人次突破200万”。这边“全是钱”,那边“200万”,这样的恣意每每刺痛公众的情感和理性,也加重了医患之间的偏见和对立。
时代在变化,医美确实旨在让生活更美好,属于锦上添花的行当。但无论如何,这种为了追逐金钱无视法律与道德底线的行为,都不该是医疗行业应有的样子。
4.没苦硬吃”与“没福硬享”之间,有没有余地?
来源:人民日报 2024-08-07
前段时间,两位老太太的故事走红网络。一个是在地里捡了40斤小麦,累到住院半个月;另一个是子女花费5000元路费回家帮她干农活,结果收成不够路费一半,老人还累得住院了。这两件事引发广泛共鸣,不少人纷纷晒出自家老人令人啼笑皆非的“吃苦”故事。
“有福不享”“没苦硬吃”,最普遍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习惯上。水果、饭菜,新鲜的不吃,要从剩的、坏的开始吃;空调、洗碗机,买了也不舍得用,怕费电、甚至怕用坏了。甚至,还有坚持往自家上百万的房子里捡垃圾的老人,哪怕累出腰伤,前前后后治疗花了大几万,仍然每天坚持翻垃圾桶……可能初心是好的,但最后往往苦没少吃,福没享到,钱也没省下来,让人既心疼,又无奈。
面对这样的老一辈,小一辈里有人选择硬“怼”,宁愿激烈争吵,也不愿看着他们继续吃些没必要的苦;有人则是好言劝,尽力沟通说服,同时做好为他们兜底的准备;更多人更多时候都在默许容忍,实在受不了了只能背后默默吐槽。
但就像有网友说的,年轻人身上也有自己的问题——“没福硬享”。长辈觉得贵、觉得没必要的消费,在年轻人眼里,是“省着点也富不了,花这点也穷不了”的新鲜尝试。比起长辈对延迟满足的偏好,年轻人则秉承着“先苦不一定后甜,先甜一定甜了”的人生哲学,及时行乐。
那么问题来了,“没苦硬吃”与“没福硬享”,到底谁对谁错?其实,人生选择有不同、没高下,代际差异脱离具体场景也很难断言是非。比争论对错更重要的是,要看到这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社会的变迁、认知的冲突,以及代际沟通的难题。
纵览老一辈“没苦硬吃”的行为,背后的指向其实很明确: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要知道,许多老人成长过程中物质条件匮乏,深知生活不易。即使如今物质条件早已充裕,但依然延续着过去的印记和惯性。而现在的年轻人,生长于物质丰富、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加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追求。细想就能发现,他们并不是反对节俭,而是认为节俭应该建立在理性消费和健康生活的基础上;他们也并不否认吃苦带来的精神修炼,而是觉得不该吃没必要的苦。
从价值观角度而言,何为苦,何为福,可能不同的人就能咂摸出不同的味道来。种地种菜、长途跋涉,很多老人并不觉得这是吃苦,也没有通过能吃苦来教育晚辈,而是在干活和忙碌中找寻自己的价值感。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年轻人有时也在吃老年人理解不了的苦,比如花钱去健身房“受罪”,熬夜不睡“追剧”“开黑”。
需要看到,不管讨论如何,都不要落入单方面的嘲讽抨击。其实,“有福不享”“没苦硬吃”,小一辈对老一辈的如此评价,有不解无奈,有愤怒烦闷,但更多是关心。而小一辈“没福硬享”的自嘲,也蕴含着好好养育自己,重视自我需求的时代表达。差异客观存在,并非不可调和,“道”的层面需要求同存异、理解包容,“术”的角度则呼唤更多智慧和技巧。
有人说,爱一个人应该是以对方希望的方式,而非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不妨抱持开放心态,多一点“难得糊涂”和“你试试看”,少一点“你懂个啥”和“你听我的”,通过共同体验和充分交流,找到吃苦和享福的平衡点。这个过程,不仅是代际之间的交流,本身也是家庭成员情感联结的加深。
这正是:莫忘勤与俭,乐享福与甜。耕耘不畏艰,携手开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