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喜讯到边寨》微课
在整个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涯中,学生一共会聆听33首管弦乐作品,我首先对不同年段的管弦乐作品做了梳理,发现作品的特点从形象鲜明、结构短小的作品,逐渐过渡、转变到具有鲜明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音乐作品,听赏的作品结构逐渐复杂、庞大。而对于学生在管弦乐这一音乐体裁中习得技能的要求,也从会看图谱、能跟随音乐进行律动、能感知音乐情绪逐步提升到,能听辨乐器音色、听辨乐曲的主题旋律,能用语言形容与总结音乐要素对于音乐情绪的影响,能感知音乐的不同调式,初步了解世界音乐文化,以及音乐在综合艺术中的作用。
在本课的听赏之前,学生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管弦乐听赏的经验,根据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迅速发展、有较强的记忆能力、情绪体验更加强烈并且更注重同伴关系的身心发展特点,我希望学生在这节课中能知道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了解苗族、彝族两个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特点;能理解“四人帮”的粉碎对国家的重大意义,体会党和少数民族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感悟人民欢欣鼓舞的情绪的内在因素;能做到站在作曲家的角度去思考和运用音乐要素,并用自己的方式去丰富和表现音乐的情绪与内涵。
下面我就对《北京喜讯到边寨》这一课进行展示,我恳请台下的老师也参与到我的课堂活动中来,谢谢大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A段主题旋律
1)听辨主题旋律
师: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音乐导游,陈老师,今天我们将去往以云南、贵州、四川三地为主的西南边寨,领略祖国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下面就让一段好听的音乐开启今天的旅程。
师:仔细听,你在这段音乐中听到了哪些你所认识的乐器呢?
(学生回答)
师:你听到了哪些乐器?对有小提琴、长笛,还有呢?哦,鼓的声音。【点PPT,乐器同时出现】这些乐器是西洋乐器还是我国的民族乐器呢?对,都是西洋乐器。
那么你能根据以往学习的知识,帮这些乐器找到它们的分组吗?
首先弦乐组有?对,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低音提琴。
紧接着是我们的木管组,木管组有?长笛、单簧管、短笛、大管、双簧管。
然后是我们的铜管组,它们分别是 圆号、小号、长号和大号。
最后是我们的打击乐器组,我们刚才听到最明显的就是定音鼓。
总结:这种以西洋管乐和弦乐为主的乐队演奏形式,就是我们之前常常在音乐课堂欣赏到的?对。管弦乐。
2)加深对管弦乐分组乐器的印象,对比不同组别器乐的音色,熟悉主题旋律。
师:接下来让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听音寻组”,看看你们谁的听感最出色。
师:首先让我们来听第一组旋律——这是西洋管弦乐队中哪个组在演奏呢?对是弦乐组。那弦乐组的音色有怎样的特点?是的,是柔和而细腻的。
好,让我们继续,这是哪个组别的乐器在演奏?对了,是木管组,因为它们的音色温暖而明亮。
下面这段旋律是谁在演奏?音色相比前面更加的?对,是铜管组,同样是吹管乐,但是它们的音色更加丰满有力。
最后是?显而易见,是我们的打击乐器组,它们给人的感觉节奏鲜明、动感有力。
3)完整听A段主题旋律,感受情绪,分析要素。
A说情绪
师:下面,就让我们完整地聆听由西洋管弦乐队演奏的音乐片段,让我们共同感受,这段旋律传递给我们怎样的情绪?
是的,这段音乐传递给我们一种欢快的情绪,那么欢快也是分等级的,你觉得音乐中的情绪是轻松愉快的还是热闹沸腾的呢?是的这段描绘的就是山寨中人们喜悦沸腾的场景。
B哼唱旋律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这段旋律,感受山寨沸腾的场景。
C分析音乐要素
师:通过刚刚的演唱,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音乐要素是怎样营造歌曲的这种氛围的呢?首先我们来看它的旋律,旋律的特点是?对,音区整体较高,曲调高亢。而它的节奏有怎样的特点,对,总体比较紧凑,而附点八分音符的运用让歌曲情绪更加高涨;那么这段音乐的强弱力度是怎样的?没错,整个管弦乐队中的乐器都在积极地演奏,整体力度很强。
4)了解歌曲背景
过渡语:这段音乐选自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是由我国作曲家郑路、马洪业共同创作的,那么北京到底传来了怎样的喜讯,能西南边寨的劳动人民如此欢欣鼓舞呢?让我们通过短片来寻找答案。
师:同学们,你们找到答案了吗?是的,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消息从北京传来了,那粉碎四人帮意味着什么?是的,意味着十年文革的结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人民的幸福生活就此开启了新篇章。
那么作曲家是怎样通过管弦乐来展现西南边寨狂欢的盛况呢?让我们跟着音乐走进——彝族。
二、对比听赏彝族和苗族两个代表乐段
1、听赏B段——彝舞纵情
1)听赏芦笙版本
师:在年节喜庆的时刻,彝族人就会吹响他们的芦笙,你听。
2)让学生选择乐器模仿
师:如果你是作曲家,你会选用管弦乐队中哪个组别的乐器来模仿芦笙?哦,你们选择木管组,为什么呢?是的,因为它们的材质相近,都是木制的。我们的作曲家同样选择了木管组中的单簧管来进行模仿,让我们一起听听,它们的音色像不像?
3)听辨乐段演奏形式(木管与乐队)
师:那么单簧管是一直在领奏的吗?(聆听)
是的,单簧管是和乐队交替演奏,单簧管先领奏,然后我们的乐器进行合奏,这样的演奏方式特别像我们在民歌中学习到的哪种演唱形式?(可做选择题 一领众和 对歌 独唱)
4)加入舞蹈
过渡语:在彝族的音乐文化中,歌与舞是密不可分的,就像我们看到视频中的老者,在吹奏芦笙的同时,他也在?是的他也在尽情地摆动,享受音乐的欢腾。
还记得三年级的《阿细跳月》一课中我们学习的彝族舞蹈动作吗,我想请你们跟着我一起用一领众和的方式,来再现“跳月”的盛况,请跟上我的节奏吧!
5)唱主题旋律,发现骨干音。
师:那么这么具有舞蹈特性的旋律,是由哪几个音组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发现135)
2、听赏D段——苗歌诉请
1)视唱主题旋律,发现苗歌特点
师:同样是西南边寨的少数民族——苗族,它们的音乐与彝族相比,又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呢?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师:是的,它们的骨干音都是135,但是这段旋律多了一个降三音,而降三音就是苗族音乐的显著特征。那么除此之外它们还有什么差异呢,让我们再次来唱唱苗彝的两条旋律,并画一画旋律线。
*发现苗族旋律起伏更大
师:通过画旋律线,你发现苗族和彝族的旋律还有怎样的差异?苗族相比彝族旋律起伏较大,因为它有连续的四度、五度的音程大跳,而且在句尾都有拖音上扬情况,形成甩音的唱腔特质,它的节奏更加舒展、情绪也变得抒情,这些都是苗族“飞歌”的音乐特性。
2)分角色扮演唱
a飞歌的社交属性
师:飞歌是苗族人非常流行一种社交方式,他们经常用飞歌的形式,来交流或传递信息,苗族人更多是以男女生互动交流为主,让我来感受“飞歌”的魅力。
师:通过视频,你们发现“飞歌”的演唱有怎样的特点呢?对,嗓门很大,大都是用真声演唱的。
师:下面让我们也来分组体验“飞歌”,比比男女生谁的声音更有穿透力。
1)先男女生清唱试一试
2)根据图谱试一试
3)结构解析
师:你来猜一猜,作曲家用会用哪两种乐器分别表现男生和女生呢?哦,你觉得要用双簧管来表示女生,因为刚才我们听到,木管组的音色是温暖明亮的,那么男生呢,哦男生你觉得作曲家应该用圆号来表现,因为铜管的音色比较低沉有力,更贴合男生的声音形象。
让我们来听一听,检验一下你们的选择是否和作曲家一致呢?
嗯,你们的选择与两位作曲家一致,看来你们逐渐掌握了声音模拟的关窍,那么除此之外,我们的整个乐队进行合奏的时候,表现的是怎样的演唱场景呢?对,只众人一起合唱的场景。
三、学生自主分组背景调查
1、教师提供资料,学生总结乐曲背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西南地区生活着多少个少数民族吗?猜猜看?我国的西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聚居着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包括彝族、白族、傣族、苗族、哈尼族、壮族、侗族、佤族。
那么你知道,为什么郑路和马洪业两位作曲家专门选用苗族和彝族两个民族的音乐要素放到我们的《北京喜讯到边寨》中吗?(学生自由回答)苗族和彝族是西南少数民族中族群比较庞大的两个民族,文化底蕴也比较深厚,但是,选用这两个民族作为代表,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下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些资料,请你们从资料中查找和总结这其中的原因。【提供材料】(准备素描纸,水彩笔,让他们做成简报的形式,提供人物漫画形象,双面胶,翻到有用的材料直接剪下来,贴成简报)
2、生小组展示成果。
总结:通过你们自己的探究与总结,我们了解到,苗彝两族与毛主席、与共产党有着深厚的情谊,所以当“四人帮”这团笼罩着党和国家的乌云散去之时,苗彝两族才会如此的欢欣鼓舞。
四、学习成果检验
1、了解边寨乐器——牛角号
两种功能属性1)行军打仗时传递信号 2)年节喜庆时助兴乐器
师:那么在北京的喜讯传来之初,西南边寨的人们是用什么来传递信号的呢?让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一下。【插入牛角号视频——剪影】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呢?它是用一个动物头上的角制作的。对,这就是牛角号。
牛角号一般有两种用途,第一种是行军打仗时用来传递信号,第二种是年节喜庆吹来助兴用的。
2、选用合适的乐器模仿牛角号
师:那么如果让你在《北京喜讯到边寨》中加入牛角号的声音,你会选用西洋管弦乐中的哪个组别的乐器来模仿呢?
为什么是铜管乐呢?对因为它和牛角号的音色相近,且都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让我们来听一听,这是铜管组哪个乐器的声音?对,是圆号的声音。
3、听辨场景
*哪个场景是传递信息?哪个场景是热烈欢庆?
师:接下来请你来听两段音乐,并分别说说两段音乐中的牛角号音效分别起到什么作用呢?【插入引子与豪放共舞乐段】
1)传递信息(先听引子部分)
师:这一乐段中的牛角号是用来?对用来传递信息的,为什么你会这么觉得?
牛角号一共吹响几次?对两次,两次的力度一样吗?先(强)后(弱)。那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处理?先强后弱特别像我们在生活中听到的什么声效?对它模仿了在大山环境中吹牛角号传递信息的感觉,我们能听到回声。这是我们作品的引子部分。
2)热烈欢庆
师:这一乐段中,牛角号的作用是?是的在人们庆祝的时候助兴,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因为首先这段旋律给我们一种热闹非凡的感觉,就好像人们在共同跳起豪放的舞蹈,牛角号响起的时候,欢乐的情绪好似又加倍了。
五、总结
1、完整聆听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逐渐有了作曲家的创作思维了。今天我们听赏的《北京喜讯到边寨》其实是一首多段体结构的管弦乐曲,我们主要聆听引子——喜讯传来、A段——山寨沸腾、B段彝舞纵情、D段苗歌诉情、E段豪放共舞。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整聆听乐曲,并根据自己的想象,给空白的两个乐段取一个标题。(这里把反复的A’段、苗彝汇合和共唱欢歌 空出来)
2、总结下课
师:今天我们共同听赏了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了西南边寨的音乐艺术与风土人情,西南边寨聚居着我国30多个少数民族,是一个文化交汇的圣地,请同学们课后在完成这份学习任务单的同时,能继续通过网络了解你感兴趣的民族的音乐文化。
尊敬的各位教研员,各位老师,我的微课展示部分,已全部完成,那么在本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三种音乐活动:
1、以学生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例如在管弦乐编制的研究上,我以学生听辨为主,在以往的学习经验中寻找答案;还有在让学生理解为何西南少数民族支系数量庞大,却只选用苗族和彝族两个民族的音乐作为代表的探究活动中,我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资料自制剪贴报,而非以教师为介质告诉学生其中的内在因素,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更深刻地理解苗彝两族与共产党的深厚情谊。
2、以情境为主的音乐表现活动。在本课中,我重点让学生听赏了彝族主题旋律、苗族主题旋律,我抓住不同主题的音乐特质,设计了彝舞纵情、苗歌诉情等音乐主题活动,在对比聆听中,引导学生发现音乐中的彝族舞蹈特性和苗族飞歌特性;
3、以检验学习成果为主的综合活动。例如,在管弦乐编制的探究中,在学生完成器乐分组后,我立刻组织学生听辨分组,并总结各组音色特点,并且在牛角号这一民族乐器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音色库,以作曲家的思维去选择与应用合适的乐器,既检验了课堂学习的即时效果,也让学生的学习经验立刻得到发散,而不是只停留在”认识、知道”的层面,让学生的能力能落到实处。
那么我今天的展示到此全部结束,感谢张莲老师给予这次交流展示的机会,感谢朱华琴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台下各位小伙伴的参与和聆听,希望大家能够对我的这节课多提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