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性教学资源【8】《黄河声情》殷天瑶 2025-09-16
网站类目:教学设计 活动级别:县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教育局 执教时间:2025-09-16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黄河声情(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聆听黄河之声,欣赏对比民歌及以其为素材的音乐作品,感受他们的独特情味和不同的风格意蕴。

2. 通过演唱、听赏黄河流域的代表性民族音乐作品,有创意地表现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3. 对比聆听感受不同劳动强度下的船夫号子音乐要素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1. 对比感受民歌与黄河题材音乐作品其不同的风格意蕴。

2. 能通过律动、演唱等活动表现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揭题

1. 上节课:黄河上游——河湟花儿;黄河中游——陕北信天游

2. 简介黄河中下游:历史文化导致的音乐形态

3. 揭题:中下游——陕北民歌船夫号子

 

二、情境导入

1.让我们一起走进陕北佳县,跟随船夫李思命,去了解他与黄河的不解之缘。

2.介绍李思命小时候、壮年时、老年的经历。

3.他在1920年表演的搬水船中有两个精彩的片段,在1942年后,被各地的文艺工作者收录于各类音乐杂志、书刊中,改名为《黄河船夫曲》。

 

二、建构

1. 理解劳动强度

一听   思考:你能从音乐要素判断出他们当地的劳动强度怎么样吗?

(黄河下游水量渐少,流速相对较缓,且当地船工大多从事摆渡劳动,劳动气氛比较缓和,所以这类船夫曲听着节奏会偏自由舒展。)

 

三、探究歌词

1.歌词编写手法

过渡:劳动强度较弱时,更能关注黄河上的风景

二听   请同学们边听边画,你能看到哪些风景呢?(湾、船、竿、艄公)

分析:歌词采用影像镜头逐层推进的手法,远景:湾;中景:船;近景:竿;特写:艄公

2.数字修辞

(1)用设问的方式一问一答数量

(2)99是代表只有99吗?

(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九归一,九常表示“多”。

(4)99意在强调什么呢?黄河流域众多船夫劳作的壮观景象。

3.感受押韵

读一读歌词,雄伟壮阔的感觉,感受押韵。

《黄河船夫曲》的歌词虽然整体偏口语化少文学修辞,但在民歌这种口头性创作的过程中,还是注意并严格符合歌词的押韵。

 

四、探究曲调

1.陕北典型音调

一唱谱 你觉得主干音是哪些音?找出陕北典型音调

2.再唱谱感受乐谱相同乐句(统领、中间、总结升华)

2. 歌曲韵味

过渡:如何能唱出船夫们的苦难史?如何把中间的相同部分唱的更有层次感?来听一听原汁原味的《黄河船夫曲》。

3. 对比欣赏

加入了很多的延长、改变字音、加重语气、滑音的演唱。

五、反馈

1.师唱或听伴奏一句一句模唱。

 

六、情境建构

1. 过渡黄河人的船夫精神在那个年代影响着中华儿女们。

2. 看着几个日期,你能想到什么?

3. 日本侵略者开始全面发动侵华战争

4. 而我们人民的态度是怎样的?全国抗日救国

5. 如果你是这个年代的音乐家你会为救国做些什么?

6. 介绍光未然经历(25岁)

7. 介绍冼星海(33岁)

8. 介绍《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

9. 评价。毛泽东“人民音乐家”,周恩来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10. 其中的第一乐章,与我们今天学习的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同名,一起听一听,留学归来的新时代音乐家会用怎样的音乐来描绘黄河上的船夫们呢?

 

七、对比探究

1. 一听歌曲

思考:(1)歌曲采用怎样的表演形式?(朗诵、混声合唱)

2. 歌曲意义

合唱最早是西方的音乐体裁,将西方的体裁用来唱黄河船夫,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样的做法又有怎样的意义呢?

师:19世纪末,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留学归国的艺术家们将文化发展。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打破了西方的合唱传统,是第一步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材料、民族风格、民族语言和民族魅力相结合,是中国合唱音乐的典范。

3. 探究朗诵

(1)师:每个乐章开始唱歌之前都会先用男性的声音进行旋律的描绘,有怎样的作用意义?

(2)这段话就像是导游的介绍,从第三人称视角引导观众,营造氛围,给观众一个清晰的主题。

4. 探究乐曲第一段

欣赏第一段并思考:你觉得此时的劳动强度与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相比怎么样?你从哪些音乐要素看出来了?

生:速度很快,有勇往直前的第一个音、有密集的节奏、有一领众和的形式、有非常规整的劳动节拍。

5. 学唱乐谱,演一演,反馈

学唱乐谱后,在长音处加上二声部,用一领众和的方式再加上划哟的动作演一演船夫。

6. 二听全曲

你可以为乐曲分段吗?(两段)

7. 探究第二段

思考:音乐情绪上有着怎样的变化?你能看到怎样的画面感?

(合唱声部以醇厚的音色唱出舒展的歌声,表现出船夫在艰难的斗争中看见胜利曙光的宽慰,音乐平静而愉快,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但在短暂的休憩积蓄能量后,音乐又回到了紧张的搏斗,在力度上形成和黄河怒涛决一死战的全曲最高潮。

最后号子的音调逐渐转弱,像一个朦胧的特写镜头:船夫们渐行渐远,直到最后消失在远方。)

 

 

八、总结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文明的源头,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更是中国音乐创作中重要的母题。无论是最早的民歌、各种新型表演形式的黄河歌曲还是黄河题材的影视作品插曲或主题歌,都是我们中华儿女不变的“寻根”之旅。

  • 阅读(5)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