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和碳的氧化物 2025-09-17
网站类目:教学设计 活动级别:县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梅飞 所在单位:江阴市桐岐中学 执教时间:2024-11-26 执教地点:江阴市月城中学 执教内容:碳和碳的氧化物 参加对象:片区所有化学教师

碳及其氧化物 复习课   人教版第六单元

执教者:梅飞

一、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搜索含碳物质,认识含碳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和物质的多样性,以及提高对物质组成概念的理解。2.通过探究物质中的碳元素方法,利用元素守恒的视角深化化学变化及转化的认识。

3.通过实验操作,认识实验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化学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4.通过社会议题,体现化学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难点:形成物质的变化和转化的观念

三、教材分析

《碳及其氧化物》位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基于学习内容与学生学情和素养分析,本单元复习课的教学设计的理念是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分析含碳物质的性质,根据含碳物质的性质认识含碳物质的转化,在转化中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产生的相关问题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常见含碳物质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对环境的影响,能有意识运用所学的知识或寻求相关证据参与社会性议题的讨论,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用具

仪器: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单孔橡胶塞、烧杯

试剂:澄清石灰水、氧气、酒精、

其他用品:铅笔芯、碳酸饮料、鸡蛋壳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 含碳物质大搜索,感受物质多样性

活动

情景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1:寻找含碳物质并分类

1、播放《如果碳元素消失5秒钟》的视频。

2、展示金刚石、石墨、碳纳米管、石墨烯、石墨炔、等物质的结构

【提问】碳元素对我们的地球来说有多重要呢?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并找出视频中含碳元素的物质,并在价类图上写出化学式。

【讲解】蛋白质、糖类、脂肪、DNA属于有机物,这是另一种分类方法,我们以后再学习。

【提问】炭黑、焦炭、活性炭为什么没有出现在价类图上?

【追问】为什么没有出现金刚石、石墨?

【展示、提问】他们放在价类图什么位置呢?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原因是什么?

【提问】你认为判断属于同种物质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观看】写出视频中所呈现的含碳物质的化学式,并进行小组交流,将视频中出现的含碳物质书写在价类图的对应位置

【回答】因为它们都属于混合物,只是主要成分为碳单质。

【回答】出现了。它们都属于碳单质,用元素符号C来表示。

【回答】都是碳单质。放在C60同一位置。因为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属于不同的碳单质。

【回答】组成和结构相同的物质是同一种物质

通过对视频、科技前沿等信息资源中含碳物质的寻找,促进学生较全面地认识物质种类,深化学生对“物质多样性”大概念的理解。通过从微观结构判断物质种类和完成价类图等活动,学生学会对物质从元素组成、元素化合价、物质构成等多角度进行分类的方法,巩固“物质的组成”大概念。

教学环节二 验碳过程大探究,理解变化和本质

活动

情景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2:验证碳单质中含有碳元素

活动3:验证含碳化合物中含有碳元素

活动4:选择验证物质中含有碳元素的实验装置

1、出示两支铅笔芯(石墨)。

2、将学生分成3组,每组提供装有酒精、装碳酸饮料的饮料瓶、装有鸡蛋壳的广口瓶各一件,并提供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等必要的实验药品及器材。

【提问】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石墨棒中含有碳元素?

【小结】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案大多是将石墨在氧气中点燃,将适量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振荡。

【提问】该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如何?请验证。

【追问】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验证碳元素存在的原理是碳单质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再由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即溶液中出现浑浊来验证碳元素的存在。


【提问】根据碳单质的化学性质,你认为除了O2可使碳单质变为CO2,还有其他方式吗?

【小结】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所以考虑物质变化时一定要从物质性质入手,另外设计实验方案时还要考虑实验的可操作性,选择合适的装置。

【追问】请小结验证碳单质中含有碳元素的实验方法

【提问】根据上面所学的方法,思考如何证明酒精、碳酸饮料、鸡蛋壳中含有碳元素呢?请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书写化学方程式。

【提问】如何证明CO中含有碳元素呢?有哪些方法?

【提问】能否将灼热的氧化铜放入盛于CO的集气瓶中呢?

【实验】将一根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变黑后,立即插入盛有CO的集气瓶中,观察到铜丝又变成红色,多次操作后,再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追问】请总结验证物质中含有碳元素的方法。

【提问】除了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使用的装置外,还可以使用哪些实验装置?

【活动】抽取部分设计的实验装置图进行投屏。

【师生小结】验证碳酸饮料中含碳元素的实验装置还可以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A,也可以用加热型装置B来促进碳酸的分解;验证鸡蛋壳中含有碳元素的装置可以用微型实验装置C(在培养皿内的小槽中滴入 2 滴澄清石灰水,另一边放入几片碎鸡蛋壳,滴入几滴稀盐酸后,盖上盖子);

【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

【活动】小组讨论,合作分析,并进行实验。

【思考】书写化学方程式

【回答】还原氧化铜,利用碳单质的还原性,在高温条件下,它可以从CuO等金属氧化物中得到氧而变为二氧化碳。

【小结】将碳单质和氧气或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再由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观察溶液中出现浑浊来验证碳元素的存在。

【活动】梳理含碳物质的类别和对应的化学性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行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完成实验报告。分小组交流(如表2所示),相互评价。

【回答】利用CO的可燃性,将CO点燃后,倒入澄清石灰水;或利用CO的还原性,将CO通过灼热的CuO,再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回答】将一根铜丝,在酒精灯上加热变黑后,立即插入盛有CO的集气瓶中,多次操作后,再倒入少量澄清石灰

【小结】首先,梳理被检测物质的性质,其次,利用其化学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将其转化为 CO2,最后利用 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来验证该物质中含有碳元素。

【活动】画出实验装置图,并展示交流。

【活动】引导根据实验目的反思实验装置的优缺点,总结装置选择的方法。

通过证明石墨(碳单质)中含有碳元素的实验设计活动,加深对物质性质决定变化的基本观念的认识,为后面含碳物质的转化做好铺垫。本活动师生一起设计CCO2CaCO3的实验方案,引导从得氧、失氧角度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促进对物质的结构、性质和转化关系的理解,最终深化对“物质的化学变化”大概念的理解。

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小组评价、师生讨论等,让在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归纳并掌握验证碳元素存在的方法和一般思路。在该环节中,还从探究实验中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体现“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发展了“科学思维”的同时还提升了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通过开展实验操作活动,提升科学实践和实验操作的能力;通过实验装置的选择,提升的实验探究能力,真正地让“化学科学本质”大概念落地。另外,通过微型实验装置的设计,让践行绿色化学的思想,体现“创中学”的教学理念。化学学习离不开实际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感受到学有所用。

教学环节三 除碳方法大汇总,巩固转化大概念

活动

情景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5:探究二氧化碳的吸收方法

活动6:践行“双碳”理念

1、碳物质的转化

【提问】除了生活中含碳物质的转化外,我们自然界中的含碳物质也在昼夜不停地发生转化,同学们能想到自然界中含碳物质的变化吗?

【提问】除此之外,在这两个过程中二氧化碳还能与大气中的哪种气体实现转化呢,该循环对自然界有何意义呢?

【提问】自然界中除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CO2外,小组讨论、思考还有什么途径能吸收CO2

【提问】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其储水量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96.5%,海水是不是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呢?

【提问】大家查阅教材判断CO2是否可以无限制溶解在水中与水反应呢,如果大量吸收CO2对海洋生物有怎样的影响呢?

【讲解】如果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对大气、对海洋都会有怎样的影响呢?一起看来聆听气候会议中专家的解答。

【讲解】目前CO2排放量很多,对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提出了“碳中和与碳达峰”理念,根据课前对该理念的了解,思考2020年后全球CO2含量的走势

【提问】要解决CO2排放问题,我们的宗旨是将CO2转化为其他物质,你能设计出多少种二氧化碳的转化方法呢?试着用概念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提问】你们想到了用碱液吸收、植树造林等方法,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吗?咱一起看看科学家怎么做的,根据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来谈谈你们的感受。

【讲解】这就是我们今后要认识的CO2捕捉与利用技术。

【回答】植物的光合作用,CO2C6H12O6;植物的呼吸作用C6H12O6CO2

【回答】氧气。该循环的意义是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使大气中各气体含量相对稳定。

【回答】海水吸收二氧化碳。

【回答】海水肯定能吸收很多,而且根据海水的量可推测它对 CO2的吸收肯定能大大降低大气中CO2的量。

【回答】在常温常压下,1 体积水中可溶解 1体积二氧化碳,大量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会导致海洋酸化,影响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活动】阅读并思考,试着用作图法表示可能的变化,小组讨论思考的成果。

【回答】根据今天实验探索中所习得的物质间转化方法,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回答】将CO2变为燃料油,变废为宝,还可以循环利用。我们可以将CO2收集起来,然后再利用。

化学离不开生活,更离不开大自然,这个环节达到实现跨学科学习的目的,让感受到生物和化学在研究、探究自然中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引导能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还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思考、分析化学反应,这是“科学思维”的核心内容,真正地让进行跨学科实践,促进大概念“化学与跨学科实践”的内化。

通过学习化学知识,认识并参与社会政治的决策,培养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化学与生活、自然的联系,实现学科融合,从而实践学科育人的理念。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广视角地认识物质的变化及变化的条件,让体会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最终提高“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