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解决短程治疗100个关键点与技巧》——建立合约 2025-09-17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心理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高一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读书分享

读书分享——建立合约

周琼花  

2025.5.10

各位小伙伴:晚上好。

感谢各位在本该放松的周末晚上来参与读书分享,明天是母亲节,先预祝各位妈妈和将来会成为妈妈的小伙伴,还有你们的妈妈节日快乐,青春永驻,美丽长留。我的母亲节礼物已收到,你们呢?

今天由我跟大家分享《焦点解决短程治疗100个关键点与技巧》的第四部分:建立合约。

说实话,哪怕是到现在,我对这本书的内容还是不甚了解,因为要分享,我非常仔细、认真且也别详细地读了这部分的内容。但是我发现,虽然这12个主题的内容都很简短,读起来也没什么困难,但是要深入地理解,对我来说还是很困难的。所以,我只能用我比较浅薄的认知来跟大家探讨一下这部分的内容,如有不当的地方,请大家及时提出来。

我对合约的理解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咨询目标,当然,合约并不是简单的目标设定,而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合作关系的基石,更是通过合作与赋能让来访者成为解决问题的专家。但是,设定目标,设定准确的目标肯定是咨询成功的第一步,因为SFBT的核心就是目标导向。那什么样的目标算是准确的目标,达成目标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阻碍,对于危机个案,我们的目标又该如何确立?接下来,我将分成四个部分跟大家分享我对这12个主题的理解。这四个部分我也分别用不同的颜色做了标注和分类。

第一部分:构建有效合约的核心技术。包含了前4个主题。

主题1:找到最希望获得的收获。

焦点解决的合约不是咨询师给的,而是从来访者心中“长”出来的。怎么理解这句话?

传统提问一般是这样的:你来这里想解决什么问题?而SFBT很喜欢问:你最希望通过我们的谈话获得什么?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传统提问是关注缺陷,会把来访者带入问题谈话,是一种远离取向。而SFBT的提问是一种接近取向,邀请来访者描述未来的状态,这一定是来访者很渴望获得的,这也营造了具有目的性和可能性的语境,指明了一个清晰的方向。所以能让来访者把他认为成功治疗的结果具体化。此外,SFBT的提问也强化了来访者为中心的视角,焦点解决咨询师不去区分来访者想要的和咨询师认为来访者需要的有什么区别,我们会探寻来访者想要的,以及一些需要探索的例外,从而构成整个会谈的基础。所以,这个咨询目标一定是来访者“最希望”的,一定也是来自于来访者心中所想。

当然,虽然SFBT这么问了,也不能保证来访者就一定会按照我们所引导的方向开始,他的回应可能依然会从问题和困惑导入,比如,我们问你最希望获得的收获是什么?来访者很有可能这么说:“我不想再焦虑了”“我不想再被同学嘲笑”等,如果将这些回应作为咨询的合约,那接下来的工作很可能会是“问题取向”的会谈,因为很难做到避开焦虑、抑郁而谈论不焦虑、不抑郁的话题。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用到SFBT的标志性工具:替代技术。这也是构建有效合约的核心技术理念之一。

主题4:重要的“替代”。

SFBT咨询师不会停留在问题本身,而是通过提问转向未来,比如“你希望用什么状态代替焦虑?”或者“如果有一天你和同学相处融洽,他们会注意到你的哪些改变?”这是将模糊的期待转化为具体目标的过程。所以,焦点解决不做问题侦探,而是语言炼金师。替代不是偷换概念,而是用具体画面激活行动可能。转化公式就是:把“不要……”变成“想要……”,想要后面的就是一些具体画面。比如:学生说我不想上数学课了。我们可以把这个回应转化成“你希望数学课发生什么变化,能让你感觉好一点?”“比如听懂例题?还是小组讨论时有人帮你?”听懂例题和小组讨论时有人帮你,这两个就是具体的画面。这不仅能构建目标,还能挖掘资源。

主题2:“合约”的结合点

那是不是只要咨询师询问“最希望的”问题,无论来访者回答了什么,都代表了这次治疗的合约呢?有的时候就是这么简单,但有的时候也并非如此。比如刚才提到的重要的替代,有时需要用具体目标构建代替问题描述。除此之外,合约还需要满足三个原则:

1)合约是来访者想要实现的;

2)合约在咨询师的职责范围内;

3)通过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共同努力有希望实现。

书中用了一个案例来说明这三个原则(呈现案例),

这个流程就非常直接,有更多的自信,更喜欢自己,能够重新面对生活,这三点是来访者提出来的,也是在咨询师职责范围内,并且也是有可能实现的,那这就是一个有效合约。当然,后面还需要对这个合约进行具体化、可操作性(更自信——每天举手一次)和正向化(不再熬夜——建立早睡习惯),才能确保咨询的有效性。

主题3:结果与过程的区别

这里特别要注意区分结果与过程。焦点解决治疗是来访者中心取向,也是结果导向治疗,通过询问本次谈话后之后的希望,问出结果,增加咨询成功的机会。那什么样的是结果,什么样的被称为过程?

如果来访者在回答“最希望的”问题时说:“我最希望的是可以倒倒苦水。”或者“我最希望的是谈话之后我可以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这两种回应都与治疗过程有关,而不是与日常生活相关,这样的目标虽然也可以缓解来访者的负面情绪,但无法进一步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我们假设来访者“想要倒苦水,想要明白为什么发生”一定有一个很好的理由,并且这个理由和生活相关,让来访者想象“明白”或“倒苦水”之后会让“生活”发生什么不同,这可以将他们引导到他们想要去的地方,他们可以做的事情,这就是结果。落实到生活中的具体行为才能帮助来访者更好地解决问题。

那如何把过程转为结果?用一个关键问句就可以转化——这会带来什么不同?书中的这个案例清晰地描述了几次用了这个关键问句之后来访者的回应由过程转向了结果,落实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变化,增加了来访者治疗成功的机会。

第二部分:特殊情境应对策略。

以上是第一部分构建有效合约的核心技术分享。接下来进入第二部分:特殊情境应对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主题5:来访者的希望超出咨询师的工作范围

例如,来访者希望给自己分配一间房子,这显然超出咨询范围。如何应对?我们可以三步走:

第一步:接纳:我可以理解你的感受;

第二步:澄清角色,承认限制:我想你知道我没有办法左右房子分配的事情;

第三步:聚焦可控部分,和来访者协商,形成一个通过咨询可以达到的目标:我们可以先讨论你能做些什么。

这里就可以用到上面讲到的转化问句了:如果你和你的家人被重新分配了房子,你觉得会给你的生活带来哪些不同呢?通过这样的对话和来访者协商出一个尽可能接近来访者诉求的“希望”。

主题6:被送来的来访者(非自愿个案)

“被送来”容易让我们想到非自愿个案,在日常咨询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被家长或者班主任强制送过来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往往是不愿意进行咨询或者不知道该怎么跟咨询师探讨的,他们的戒备心和抗拒心非常强烈,对咨询师也没有像自愿来访那样信任的基础,那就可能会是这样的场景:要么一言不发,要么问一句敷衍地答一句。如何让这样的咨询有效果。我们要记住的一点是,不管什么原因和情况,结果是来访者来到了咨询室,这是咨询得以产生效果的前提。焦点解决咨询师认为,每一个来到咨询室的来访者,都有一个重要的理由,那我们的任务就是去发现这个理由。那我们可以这么提问,比如:如果这次咨询对你有用,他们会注意到你的哪些变化?类似这样的提问能巧妙地将来访者的外部压力转化为内在动机,从而让会谈得以继续,让咨询产生效果。

主题7:与儿童建立合约

与儿童工作时,直接提问可能失效。很少有儿童会主动想要心理咨询,而且基于儿童的年龄特点,他们也很难说清楚自己的目标。但一般儿童来访者都会由一个家长送过来,这就是一个突破口。可以使用关系问句得到咨询目标。比如书中的例子,

咨询师:是谁让你今天来这里见我的呢?

来访者:我妈妈。她想要我来。

咨询师:好的,你妈妈最希望我们见面后发生什么呢?她怎样就能知道你来这里是有用的呢?

来访者:她总是说我的态度问题。我的老师也是这样。

咨询师:好。这只是你妈妈和老师希望的事,还是对你也可能会有好处呢?

来访者:我觉得应该对我也有好处吧。

……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很容易接受成年人的“希望”,这是一个建立合约的突破点,通过关系问句让孩子更轻松地表达目标。

当然还可以用到一些工具的介入让来访儿童更自然地表达想法,比如角色扮演:如果蜘蛛侠来帮你,他会说什么?比如绘画:通过一般孩子喜欢的形式投射他的问题和期待;比如沙盘。

我之前在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遇到的一个个案,就是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他是奶奶带过来的,一开始,我问他,为什么来这里啊?来这里是希望有什么样的收获啊?他说,我们老师让我来的,让奶奶说,我不知道。然后奶奶就说起来孩子的情况,但我更想知道孩子自己的想法,就尝试让孩子玩沙盘,本来这个孩子给我的感觉是不会表达,不善言辞,前面甚至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几次问他都说让奶奶说。但是他看到沙具就表现得很感兴趣,问我,随便什么都可以拿吗?在得到我的肯定之后,兴致勃勃地在那左摆右摆,还给我介绍一些武器。在这个过程中,我根据他摆的东西问他问题,再从这个沙盘上的问题引到他的家里、学校里的情况,他基本能很流畅地表述。这种方式也能让孩子自然表露想法和需求。

主题8:当来访者说不知道

上面儿童来访者会说的我不知道,也是来访者最常使用的回答。如何应对这样的回答?

最简单的回应方式就是等待。有些来访者的不知道可能是下意识的,类似于口头禅,那咨询师等待一段时间,来访者便会开始回答。

如果等待一段时间后并没有等来来访者的回答,那我们可以换种方式继续提问。比如,发生什么可能会让你认为来这里咨询是有用的?这个问句你最希望获得什么多了一些试探性,允许来访者不需要必须知道,因此更容易回应。

如果来访者还是回答不知道,那我们还可以有别的方式,比如:

温柔地坚持我知道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很多人经常想那些困扰自己的事情,但很少去想怎样才能知道咨询有用的(这里是正常化问题,以便让来访者更容易回答),我非常需要了解你来这里想获得什么,这样我才能确保做正确的事情,你觉得呢?这种温柔的坚持能推动来访者思考。

换一个视角你的朋友会怎么描述你的变化

转介者的视角。谁让他来的?问来访者转介者有什么诉求和希望?或者让转介者表达希望的,并与来访者协商

总之焦点解决短程咨询师的假设是每一个来访者都有一个很好的理由同意前来咨询,所以我们要保持足够的灵活性,让来访者表达出这个理由。

第三部分:合约的动态调整。

在咨询过程中,合约还可能需要灵活调整。这是我分享的第三部分,包括两个主题:

主题9:当来访者的希望不符合现实

这类案例也比较考验咨询是的创造性降维能力比如,来访者的目标我要明天考上清华。这确实是来访者最希望达到的,但又是不现实的,明显不能达到。这个时候,咨询师可以做的:

1.接纳期待我理解你希望……

2.刻度化调整:提问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如果10分是100%准备好现在有几分?每增加1需要做什么?

3.替代性合约:你能想到的最接近的现实目标是什么?我们可以先创造哪些“小清华时刻”?比如下次月考提升某个弱科

这样既尊重期待,又引导其调整目标。

说到这里,我也想到了我一开始给这次分享的设立的目标高屋建瓴,带领大家细致拆分每个主题,深度解构章节内容。但是在过程中我发现这个目标不现实,我不是作者,也不是专家,无法做到从更高的角度,更深的角度来解读这部分内容。所以理解、接纳了自己的期待,找到了替代性的目标:从自己的角度理解并把这理解分享给大家,和大家一起探讨当我这么想的时候,最初的焦虑减轻了,也能更轻松地完成这份分享的文字稿。 

主题12:未达成一致的合约

合约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在一些法定的咨询工作中,由于机构对咨询师的工作目标有一定的要求,来访者不一定知情,或者不管知不知情,同不同意,有些干预措施需要继续。这个时候就属于目标不一致。如何把不一致的目标调整为一致的目标呢?书中写到建立一致合约的关键在于从来访者的抱怨中倾听。每一个抱怨都是一种可能性听起来这确实一直在困扰你,感觉很难摆脱它,你希望它发生改变吗?如果来访者接受这个目标,那“摆脱它”就可以成为焦点解决工作的一个小目标。

第四部分:危机个案的解析。

经常有人问焦点解决如何应对危机个案。关于危机个案的处理需要特别谨慎所以主题10必须要单独拎出来聊一聊。

主题10:如何应对危机个案

书中的观点是不应对。这里的不应对不是说不会寻找应对的方法,而是为了应对危机个案,焦点解决咨询师必须离开焦点解决的模式使用一个外部的价值观来区分“对”与“错”,也就是安全与危险。

这里体现出危机干预的原则

首先要确保安全,评估风险:你现在是否安全

其次才是聚焦资源:过去遇到类似情况,你是怎么度过的?在最难的时候,是什么支撑你坚持到现在?

在危机个案中,如果来访者对于安全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咨询师其实陷入了一个伦理困境,需要思考是否可以和来访者继续工作。书中的观点是焦点解决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这伦理专业人士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这里我也想问问各位小伙伴,遇到危机个案时,我们如何应对?

到这里,我构建有效合约的核心技术、特殊情境应对策略、合约的动态调整、危机个案的解析四个部分和大家分享了11建立合约涉及的主题。大家一定发现了,这章一共有12个主题,但我只说11。有一个主题“当咨询师拥有资源时”我确实不知道该把这个主题归在哪个部分,我自己也不太理解这个主题讲的内容,所以我就把它作为一个困惑或问题留给大家帮我解答和讲解。

 

各位小伙伴合约是合作与赋能的起点,建立合约的技术需灵活但始终以来访者为中心建立合约不仅是设定目标,更是激活来访者的内在资源。希望我们都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技巧,让每一次咨询都成为改变的契机。

  • 阅读(8)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