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行为观察量表在体育“同课异构”中的应用研究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 孔敏亚
摘要:“课堂观察”是真实记录教学现场信息,并以此信息进行归因分析,形成教学建议,为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供实证研究的工具。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课堂观察法,对记录、收集到的观察数据进行数理统计与分析,探讨课堂观察在《接力跑》同课异构中的评价策略。利用“媒介引导”观察量表研究两位教师的同课异构课堂,课堂记录教学活动全过程,形成与量表对应的观察数据一览表。课后根据量表的数据分析,既可全面评价该课的总体教学设计情况,也可基于某个观察点,有理有据的进行异同分析与比较。本文尝试以课堂观察为研究工具,以同课异构为研究平台,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能力为核心,探索课堂观察下的同课异构价值,最终使之成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研活动。
1.研究目的
同课异构是比较盛行的一种教学研讨活动形式,得到教研员和一线老师的支持和肯定。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同课异构成为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观摩课堂教学、参与评课议课,评价者往往是要么凭借主观经验,提出此课的“印象”评价,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客观性;要么只针对课的某个教学环节,做出“点”评,难免以偏概全。基于此,本文基于课堂观察技术,归纳体育教学活动的几类行为,形成“教学行为观察量表”,用于观摩同课异构时,记录课堂教学活动全过程,形成与量表对应的观察数据一览表。课后,根据量表的数据,既可全面评价该课的总体情况,也可基于某个观察点,有理有据的进行异同分析。这种教研方法,对于提高评课质量、提升体育教学活动的教研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等相关资料,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关于课堂观察研究成果的查阅,收集近年来有关课堂观察方面的文章,为本文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2.2课堂观察法
课前会议:上课教师说课,量表设计者对课堂观察量表解读。
课中观察: 根据量表的解读,对教学现场情况、事件,做出主观判断,并进行客观、公正、详实的记录。
课后会议:观察结束,对观察记录进行整理、统计;上课教师简明扼要的进行课后反思;观察者简明扼要、基于证据报告观察结果,形成结论和行为改进的具体建议。
2.3数据统计法
对数据进行二次整理、分析,来揭示课堂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提出建议,了解被观察行为的意义。
3 结果与分析
3.1课堂观察下的同课异构案例研析
本学期,学校教务处开展校内互学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开设一堂公开课。为了达到更好的教研效果,我们教研组选取一名名师(教师1)和一名年轻教师(教师2)共同开展以水平五接力跑第一课时为主题的同课异构活动。(表一、表二为两位老师的课堂观察量表)
表一:教师1的“媒介引导”课堂观察量表
课的程序或内容 |
媒介类别 |
使用场合 |
学生行为 |
|||||
注:简要注明观察点所在教学过程中的环节 |
示范 |
A1:教师示范 A2:学生示范 A3:师生示范 |
A1:集体静止中 A2:集体练习中 B:个别 C:同伴间 |
练习 方式 |
练习 次数 |
练习 效果 |
||
器械 |
B1: 接力棒 B2: 挂图 B3:标志盘 B4:标志桶 |
A:集体 练习 B:分组 练习 C:个人 展示 |
A:完成 B:未完成 附加文字描述 |
|||||
帮助 |
C1:语言提示 C2:行为帮助 |
|||||||
准备部分 |
一、课堂常规 |
C1 |
A1 |
A |
|
|
||
二、关节活动 |
A1 |
A2 |
A |
4*8 |
A |
|||
三、快频跑及抓手指游戏 |
1、原地快频跑 |
A1C1 |
A2 |
A |
2组 |
A |
||
2、快频跑+后伸手 |
A1C1C2 |
A1 |
A |
8 |
A |
|||
3、快频跑+前伸手 |
A1C1C2 |
A1 |
A |
8 |
A |
|||
4、抓手指游戏 |
A1A3C1C2 |
A1 |
A |
6 |
B应改为比稳 |
|||
基本部分 |
一、回顾与练习下压式传接棒技术 |
1、原地传接棒 |
A3A1B1B2C1 |
A1C |
B |
8 |
个别有误 |
|
2、慢跑中传接棒 |
C1B1C2 |
A2C |
B |
8 |
A |
|||
二、学习规则,尝试接力区内交接棒 |
1、学习规则 |
A3B1B2B4C1 |
A1 |
|
|
|
||
2、初次尝试 |
C1B1B4 |
A2 |
B |
5 |
B配合不好 |
|||
3、学生展示 |
A2B1B4C1 |
A1 |
C |
1 |
B出接力区 |
|||
三、利用标志盘,探究恰当的预跑时机 |
1、讲解与示范 |
A3B1B3C1 |
A1 |
|
1 |
|
||
2、两人一组尝试 |
B1B3B4C2 |
C |
B |
3 |
A |
|||
3、学生展示 |
A2B1C1 |
A1B |
C |
2 |
A |
|||
四、素质练习:翻盘接力游戏 |
A1B3C1C2 |
A1 |
B |
1 |
A |
|||
结束部分 |
五、放松与小结 |
C1 |
A2 |
A |
4*8 |
A |
表二:教师2的“媒介引导”课堂观察量表
课的程序或内容 |
媒介类别 |
使用场合 |
学生行为 |
|||||
注:简要注明观察点所在教学过程中的环节 |
示范 |
A1:教师示范 A2:学生示范 A3:师生示范 |
A1:集体静止中 A2:集体练习中 B:个别 C:同伴间 |
练习 方式 |
练习 次数 |
练习效果 |
||
器械 |
B1: 接力棒 B4: 标志桶 |
A:集体 练习 B:分组 练习 C:个人 展示 |
A:完成 B:未完成 附加文字描述 |
|||||
帮助 |
C1:语言提示 C2:行为帮助 |
|||||||
准备部 分 |
一、课堂常规 |
C1 |
A1 |
|
|
|
||
二、迎面接力游戏 |
C1 B1 B4 A1 |
A1 |
A |
1次 |
不够流畅 |
|||
三、徒手操 |
A1 C1 |
A2 |
A |
4*8 |
A |
|||
四、专项准备活动 |
1、快频跑 |
A1C1 |
A1 |
A |
2组 |
A |
||
2、高抬腿跑 |
A1 C1\A1 |
A1\A2 |
A |
2组 |
A |
|||
基本部 分 |
一、信号传递游戏 |
C1A3(2次) |
A1 |
B |
3次 |
A |
||
二、原地传接棒 练习 |
1、讲解与示范 |
C1 A1B1 、A3 |
A1 |
|
|
|
||
2、分组练习 |
C1 A1 B1 |
A2 |
B |
多次 |
部分出错 |
|||
三、慢跑中完成 传接棒 |
1、走动中传接棒 |
C1 A1 B1 |
A1 |
B |
5次 |
A |
||
2、展示(2组女生) |
A2 C1 B1 |
A1 |
C |
1次 |
A |
|||
3、跑动中完成传接棒 |
C1 C2 B1 |
A1 |
B |
多次 |
同侧交接多 |
|||
4、纠错,讲解传接棒时机 |
C1 B1 A1 |
A1 |
B |
多次 |
半数能完成 |
|||
5、展示 |
A2 C1 B1 |
A1 |
C |
2次 |
A |
|||
6、原地传接棒 |
C1 B1 |
A1 |
B |
2次 |
间距小无效果 |
|||
7、跑动中传接棒 |
C1 B1 C1 A1 |
A1 |
B |
5次 |
B同侧交接多 |
|||
四、素质练习:立卧撑 |
C1 A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