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
江阴市申港实验小学 薛昌明
【教材解读】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地球的水资源》的第2课。本单元指向的科学学科核心概念是“地球系统”,学习内容为10.2水循环,内容要求为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说出河流、湖泊、海洋、冰川、地下水等主要水体类型。通过对核心概念的学习,理解跨学科概念——系统与模型。本课重点以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对地下水的成因进行设想,并通过建模的方式验证猜想,建构起“地下水主要是由雨水渗透到地下土层和岩石空隙里而形成的”这一概念。通过制作简易水井模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地下水的用途和补充方式,并树立合理开采地下水的意识。
【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课《河流与湖泊》的学习,三年级的学生对地球上部分地表水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地下水的存在、分布、成因等,缺乏关注和思考。基于以上学情,本课尝试通过模型建构与科学探究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探究实践能力,初步构建与地下水相关的科学观念,培养保护地下水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认识地下水在地表的表现形态和形成原因。
科学思维:能思考实物与模型之间的联系,通过制作水井模型验证猜想。
探究实践: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水井模型,探究地下水的成因和储存位置。
态度责任:对地下水具有好奇心和探究热情,认识到合理开采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地下水在地表的表现形态和形成原因。
难点:制作水井模型,探究地下水的成因和储存位置。
【材料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学习记录单
分组材料:透明水槽、砂石、土壤、塑料圆筒、水壶、抹布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出主题
1.交流:生活在干旱地区的人们用哪里的水?
2.揭题:思考井水的位置在哪?导入研究地下水
二、深入思考:地下水的位置
1. 提问:地下水在藏在什么位置?
2. 通过交流、完成地下水位置的猜想图。
3. 观看视频、出示地下结构图:分析地下结构,明确地下水的位置。
三、进阶探究:地下水的形成
1.猜测:地下水是哪里来的?
2.聚焦:雨水是否能形成地下水?
(1)设计验证方案:选择哪些材料,按照什么步骤来进行实验?需要注意什么?
(2)学生先制作水井模型,教师再分发喷壶模拟降雨
(3)学生实验:观察雨水下渗的过程、圆筒中水位变化。
(4)汇报交流:雨水会下渗形成地下水,地下水会一直下渗吗
(5)改进模型:增加装置形成不可渗透层
(6)小结:雨水通过可渗透层,到达不可渗透层,被保存起来形成地下水。当地下水由了上升通道,水就会从地底冒出来形成井水。
3.拓展:地下水的其他来源以及不同存在形式。
四、联系生活:地下水的利用与保护
1. 阅读资料,了解地下水是重要的水体。
2. 说一说保护地下水的方法。
看点一:本课引导学生对地下水的成因进行设想,并通过制作简易水井模型的方式验证猜想,基于已有经验及现象,在循证过程中突破思维盲点。
看点二:学生们将通过团队协作的形式,亲自制作水井模型。通过构建模型,他们将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利用模型阐释现象、验证假设,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看点三: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话辨析,初步形成辩证思维,培养地下水的利用与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