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公开课+薛昌明+《转动的力量 —— 探索风力发电》课堂实录 2025-09-17
网站类目:课堂实录 活动级别:市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薛昌明 所在单位:江阴市申港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2025-03-14 执教地点:江苏江阴高级中学 执教内容:《转动的力量 —— 探索风力发电》 参加对象:全市科学老师

《转动的力量 —— 探索风力发电》教案

江阴市申港实验小学 薛昌明

、教学目标

(一)科学观念

能准确说出风车(含风力发电机)的核心组成部分(风叶、转轴、支架),理解风力发电机的额外关键结构(机箱 <含齿轮组、发电机>、输电线路)。

能清晰描述风力发电机的工作流程,明确其能量转换路径:风能→机械能(风叶转动)→电能(发电机),建立 “能量可转换” 的科学观念。

(二)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 “手持小风车” 与 “大型风力发电机”,培养 “比较分析” 的思维能力,找出两者的异同点。

针对 “小发电机无法点亮小灯泡” 的问题,引导提出合理猜想与改进方案,初步形成 “发现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的工程师思维。

(三)探究实践

参与 “吹风车”“组装简易风力发电装置(风车叶片 + 发电机 + 二极管)” 的实践活动,掌握基本的组装方法,能注意直流电 “正负极连接” 的关键操作。

通过观察航拍视频、机箱内部结构示意图,提升 “观察 — 归纳” 的探究能力,能基于观察结果梳理风力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四)态度责任

了解江阴申港本地风力发电机及远景能源等本土风电企业的成就,激发对家乡科技发展的自豪感,建立 “科技服务生活” 的认知。

愿意在课后通过搜索资料、查阅文献,探究 “中国工程师如何实现风电技术改进”,培养主动探索科学问题的兴趣与科学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风力发电机的组成结构(风叶、转轴、支架、机箱 <齿轮组、发电机>、输电线路)及工作原理。

理解风力发电中的能量转换过程(风能→机械能→电能),并能准确表述。

能独立完成简易风力发电装置的组装,成功点亮二极管,明确直流电正负极连接的重要性。

(二)教学难点

抽象理解 “齿轮组在风力发电机中的作用”(辅助能量传递,带动发电机运转),突破对机箱内部 “不可见结构” 的认知障碍。

针对 “小发电机无法点亮小灯泡” 的问题,提出科学、可行的改进措施,将 “工程师思维” 转化为具体的解决思路。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玩风车,激兴趣(5 分钟)

教学活动:

课前分发手持小风车,引导小组内轮流玩耍,让学生通过 “吹气” 使风车转动,感受风车的动态变化。

课堂正式开始后,提问引导:“刚才大家玩的风车,是依靠什么力量转动起来的?”(预设答案:风力)“它由哪几部分组成呢?请大家观察手中的风车,试着说一说。”(预设答案:风叶、转轴、支架)

进一步拓展:“除了这种小风车,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其他类型的风车吗?咱们江阴申港有没有这种风车?”(若学生未近距离观察,播放江阴申港风力发电机的航拍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大型风力发电机的形态)。

教学设计意图:

“玩风车” 的趣味活动切入,符合小学生 “直观感知 — 兴趣驱动” 的认知特点,快速集中课堂注意力。

“小风车” 到 “大型风力发电机” 的过渡,通过 “生活经验 — 本土实例 — 航拍观察” 的递进,搭建 “具象到抽象” 的认知桥梁,为后续对比分析奠定基础。

(二)新知探究:析结构,明原理(10 分钟)

教学活动:

对比分析,揭题导入:提问 “刚才看到的风力发电机和我们手里的小风车,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引导学生从 “组成结构”“功能” 两方面对比,如相似点:都有风叶、转轴;不同点:风力发电机更大、能发电),顺势揭题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风力发电”,并板书课题。

探究机箱结构:展示风力发电机机箱的剖面图,提问 “大家猜一猜,风力发电机的‘发电’部件藏在哪里?这个机箱里面还有什么秘密?”,播放工程师讲解视频(或呈现图文资料),逐一介绍 “齿轮组”“发电机”“输电线路”,引导学生标注黑板上的风力发电机结构示意图(风叶、转轴、支架、齿轮组、发电机、输电线路)。

梳理工作原理:基于黑板上的结构线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风力发电机是怎么工作的?”,请小组代表分享,教师补充完善:“风能推动风叶转动(风能→机械能),风叶通过转轴带动齿轮组运转,齿轮组再带动发电机工作,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最后通过输电线路把电能输送出去。”

回顾能量转换:衔接前序课程《能量的转换》,提问 “谁能说说风力发电机里的能量是怎么转换的?”,引导学生准确表述 “风能→机械能→电能”,强化能量转换的科学观念。

教学设计意图:

通过 “对比分析” 培养科学思维,让学生在旧知(小风车)与新知(风力发电机)的关联中建立知识体系,自然揭题。

借助 “剖面图 + 工程师讲解”,将机箱内部 “不可见” 的结构具象化,降低认知难度;通过 “小组讨论 + 教师梳理”,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理解工作原理与能量转换,突破教学重点。

(三)动手实践:装装置,验发电(10 分钟)

教学活动:

明确材料需求:提问 “这个学期工程课需要用风力发电完成创意创造,现在有一个风车叶片,还需要哪些材料才能组成一套风力发电装置?”(引导学生结合前文认知,说出 “发电机”“支架” 等,教师补充 “发光二极管”,说明其作用是 “直观观察发电效果”)。

强调操作关键:展示发电机和二极管,提醒 “这款发电机发出的是直流电,直流电有正负极,连接二极管时必须注意正负极对应,否则二极管无法点亮”,并演示正确的连接方法(如 “红色线接正极,黑色线接负极”)。

学生自主组装:分发材料(风车叶片、小型发电机、二极管、导线、简易支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装装置,组装完成后通过 “吹气” 驱动风车转动,观察二极管是否点亮。

互动反馈:组装结束后,提问 “大家的二极管都点亮了吗?点亮的小组能分享一下你们的连接方法吗?没点亮的小组可以检查一下正负极是否接反了”,帮助学生解决组装中的问题。

教学设计意图:

“需求分析” 到 “动手组装”,模拟工程实践的基本流程,培养探究实践能力;强调 “直流电正负极” 的操作细节,既保证实验安全与成功,也渗透 “细节决定成败” 的工程思维。

通过 “自主尝试 + 互动反馈”,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知识(风力能发电),提升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落实教学重点。

(四)问题分析:找不足,提改进(8 分钟)

教学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展示一个小灯泡,连接到刚才的小型风力发电机上,邀请学生尝试 “吹气驱动风车”,观察能否点亮小灯泡(预设结果:无法点亮,学生可能会说 “好难吹啊”“风车转得太慢了”)。

引导猜想原因:提问 “刚才用这个装置能点亮二极管,现在为什么无法点亮小灯泡?大家可以大胆猜想一下原因”(预设猜想:“小灯泡需要的电能比二极管多”“风车转动的速度不够快,发电量不足”“发电机功率太小” 等)。

小组讨论改进:组织小组讨论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对小发电机提出哪些改进措施?”,要求将改进方案写在记录单右半边,讨论结束后邀请小组汇报(如 “增大风车叶片面积,让风更容易推动”“给风车加个防护罩,聚集风力”“更换功率更大的发电机” 等)。

教师总结引导:肯定学生的创想,说明 “历史上新事物往往不完美,风力发电机也是工程师一代代改进的结果,创新始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 “工程师思维”。

教学设计意图:

通过 “二极管能亮但小灯泡不亮” 的矛盾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主动思考 “装置的不足”,为 “提出改进方案” 铺垫。

小组讨论与汇报环节,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将 “科学思维” 转化为具体的 “解决方案”,突破 “提出合理改进措施” 的教学难点,同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五)拓展升华:赞家乡,树理想(5 分钟)

教学活动:

分享技术进步:展示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资料(如 “早期风力发电机叶片数量、功率” 与 “现在的大型风力发电机” 对比),说明 “同学们提出的很多改进方案,其实已经被工程师实现了”。

链接本土成就:播放江阴远景能源的宣传视频(或图文资料),介绍 “江阴的风电企业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提问 “世界风电看中国,中国风电看江阴,你们为江阴感到自豪吗?”,激发学生的本土自豪感。

肯定学生角色:总结 “现在的你们就是‘小小工程师’,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工程师思维,创新就从这里萌发”,树立学生的科学自信心。

教学设计意图:

“学生创想” 到 “工程师实践” 再到 “本土企业成就”,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受到 “科学创想能转化为现实”,同时将 “科学学习” 与 “家乡发展” 关联,落实 “态度责任” 维度中 “家国情怀” 的培养目标。

(六)课后延伸:查资料,续探究(2 分钟)

教学活动:

布置课后任务:“请大家根据今天提出的改进问题,自行搜索、翻阅资料,了解中国工程师是如何一步一步将这些设想变成现实的。”

总结激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大家通过一步步努力,将来也能为我国的风电事业做出贡献。”

教学设计意图:

延伸课堂探究,引导学生从 “课堂学习” 走向 “自主研究”,培养主动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以 “未来贡献” 激发长期的科学学习兴趣,呼应 “态度责任” 中的 “科学使命感”。

  • 阅读(14)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