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芳读书分享------于细微处见深耕:读《教师如何做小课题研究》有感 2025-09-18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其他 资源类别:读书分享 资源年级:高三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沈芳读书分享

于细微处见深耕:读《教师如何做小课题研究》有感


拿到《教师如何做小课题研究》一书时,我正处于教学工作的“瓶颈期”:课堂上反复出现的学生注意力分散问题、作业设计与学情匹配度不足的困惑、教学方法革新难以落地的无力感,像一团乱麻缠绕着日常工作。原以为“课题研究”是高校学者或教研员的“专属领域”,与一线教师的三尺讲台相去甚远,但通读全书后才发现,小课题研究恰恰是破解教学困境的“金钥匙”,它让我明白:教育的深度,藏在对“微小问题”的持续深耕里。

全书最打动我的,是它打破了“课题研究=高深理论+复杂流程的刻板印象,用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理念,为教师搭建了一条从教书匠走向研究型教师的可行路径。作者没有堆砌晦涩的教育理论,而是以大量一线教师的真实案例为依托,拆解了小课题研究的完整流程:从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发现真问题,到怎样将模糊问题转化为可研究的课题,再到用朴素的方法收集数据、分析结果,每一步都充满了接地气的指导。比如书中提到,一位语文教师发现学生作文细节描写空洞,没有急于引入复杂的写作理论,而是以观察校园一草一木”为小课题,让学生通过“每日记录一片叶子的变化”积累细节素材,最终让作文教学难题迎刃而解。这个案例让我猛然醒悟:小课题研究的核心,不是追求“高大上”的选题,而是立足课堂、聚焦学生,把教学中“卡脖子”的小问题,变成值得深耕的研究主题。

在“课题选题”这一章,作者提出的“三贴近原则”——贴近教学实际、贴近学生需求、贴近自身能力,彻底改变了我对“研究”的认知。过去我总觉得,做研究就要选“有分量”的题目,比如“核心素养下的课堂转型”,但由于缺乏具体的切入点,最终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落地到教学中。而书中强调,一线教师的优势在于“扎根课堂”,最适合的课题是那些“每天都在面对,却没来得及深入思考”的小事。比如“如何让后进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怎样用5分钟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不同性格的学生适合怎样的评价方式,这些看似微小的问题,恰恰是教育教学最真实的痛点,也是最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这让我想起自己班上的“作业拖延”问题:过去我只靠“催促、惩罚”来解决,效果甚微。读完书后,我试着把“小学中年级学生作业拖延的成因及对策”作为小课题,通过观察记录、与学生谈心、家长访谈等方式,发现部分学生拖延是因为“作业难度与能力不匹配”,而非“态度问题”。于是我调整了作业设计,增加“分层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就够得着”,一段时间后,拖延现象明显减少。这个小小的改变让我真切感受到:小课题研究不是“额外负担”,而是优化教学的“助推器”,它让教学从“凭经验”走向“凭数据、凭规律”。

书中关于“研究方法”的阐述,更让我体会到“朴素研究”的力量。作者没有推荐复杂的量化研究方法,而是强调“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适合教师的方式——说白了,就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比如,做“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课题,不需要高深的仪器,只需要每次上课前设计好“核心问题”,上课时记录“学生的回应方式”,课后反思“哪些问题能引发思考,哪些问题只是‘无效提问’”,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反思、调整,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班级的提问策略。这种“边做边研”的方式,让研究融入了日常教学,不需要额外占用大量时间,却能让教学过程更具“专业性”。就像作者在书中说的:“教师的研究,不需要发表高深的论文,只要能解决一个教学小问题,让学生获得一点进步,就是最好的成果。”这句话让我放下了对“研究成果”的焦虑,明白小课题研究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评职称、拿奖项”,而是为了让自己的教学更懂学生、更有温度。

合上书页,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工作,过去那些让我头疼的“小问题”,如今都变成了值得探索的“小课题”。《教师如何做小课题研究》不仅教会了我做研究的方法,更给了我一种教育者的“专业自信”:一线教师不必仰望理论的“星空”,只要扎根课堂的“土壤”,用心观察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细节,就能在“微小”的研究中,实现教学能力的迭代与自我成长。未来,我会带着书中的理念,以“研究者”的眼光看待教学,以“实践者”的姿态深耕课堂,让每一个小课题,都成为学生成长与自我提升的“垫脚石”。


  • 阅读(7)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