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炼就高效课堂 —— 读《课堂高手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孔月
翻开李志欣老师的《课堂高手是怎样炼成的》,油墨香中满是教育智慧的沉 淀。作为一名在三尺讲台耕耘五年的一线教师,书中 “化‘教 ’为‘学 ’”“启 ‘思 ’成‘ 品 ’” 等五大核心教学策略,恰似一束穿透迷雾的光,精准照亮了 我日常教学中 “想改变却无方向 ” 的困惑,让我对 “好课堂 ” 与 “好教师 ” 的定义有了全新认知。
书中最让我触动的,是李老师对 “课堂主角 ” 的颠覆性解读。他提出 “把 课堂还给学生 ”,从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口号,而是拆解成了可落地、可复制的 实操方法。比如针对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问题,他设计的 “阶梯式问题链 ” 让 我豁然开朗:同一教学目标下,基础题引导后进生入门,拓展题推动中等生进阶, 挑战题激发优等生深度思考。此前我在讲授语文《背影》时,总因提问过于笼统, 导致课堂沦为少数学生的 “独角戏 ”。借鉴这一方法后,我将问题拆解为 “父 亲爬月台做了哪几个动作 ”“这些动作体现出父亲怎样的状态 ”“若你是作者, 此刻会有怎样的心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 “思考支点 ”,课堂 讨论声第一次如此热烈。而“小组合作任务单 ”的设计思路更让我惊喜 —— 明 确分工、限时任务、成果互评的模式,彻底改变了以往小组讨论 “流于形式 ” 的 困境,学生在分工协作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学会了倾听与表达。
李老师对 “教学观察 ” 的极致追求,同样让我深受震撼。他在书中记录的 教学日志里,不仅有课堂流程的复盘,更有对学生微表情、发言频率、作业错误 类型的细致分析:“小明在讲解应用题时反复摸笔,可能是对题干理解不清 ”“小 组汇报时,小彤欲言又止,需课后单独引导 ”。这让我羞愧地意识到,自己以往 的教学反思多停留在 “知识点是否讲完 ”,却忽略了学生最真实的学习反馈。 去年讲解数学 “一元二次方程 ” 时,我自认为逻辑清晰,可单元测试正确率却 不足 60% 。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刻意观察学生解题时的卡顿点:有的学生卡 在 “配方步骤 ”,有的则对 “判别式意义 ” 理解模糊。我据此重新设计例题, 将复杂步骤拆解为 “分步指引卡 ”,并针对易错点制作 “对比练习表 ”。下次 测试时,班级正确率飙升至 85% ,看着学生们眼中的自信,我真切体会到 “观 察学生 ” 比 “备好教案 ” 更重要。
合上书页,500 页的文字背后,是李老师数十年教学实践的沉淀。它让我明 白,“课堂高手 ” 的炼成,从不是追求华丽的教学技巧,而是始终把 “学生的 成长 ” 放在首位 —— 在设计教学时多一份 “换位思考 ”,在课堂观察时多一 份 “细致耐心 ”,在反思改进时多一份 “坚持深耕 ”。未来的教学之路,我将 以这本书为指引,在 “ 以生为本 ” 的理念下,不断打磨课堂,朝着 “让每个 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光 ” 的目标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