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仿生之——自制降落伞
执教者: 刘 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仿生学应用实例,理解降落伞利用空气阻力减缓下落速度的原理,探究影响降落伞效能的关键因素(伞面大小、材质、绳长、悬挂物重量)。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实验,分析变量(如伞面形状、材料)对降落伞下落速度的影响。基于测试数据,归纳优化方向(例:“伞面越大,减速效果越明显”)。运用迭代思维改进设计(“测试→发现问题→调整方案→再测试”)。
探究实践:工程任务驱动:以“保护鹌鹑蛋安全落地”为需求,设计并制作简易降落伞。实践控制变量法,独立完成对比实验(如仅改变伞面材质,保持其他条件一致)。根据测试结果提出优化方案。
态度责任:培养工程伦理意识:讨论降落伞在救援、航天中的安全责任。强化团队协作:小组分工完成设计、制作、测试任务。渗透创新与环保:尝试利用废旧材料(塑料袋、棉线)制作,减少资源浪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以“保护鹌鹑蛋安全落地”为需求,设计并制作简易降落伞。
教学难点:运用迭代思维改进设计(“测试→发现问题→调整方案→再测试”)。
【教学准备】
课件、每人一份学习单、塑料袋、一次性桌布、餐巾纸、棉线、胶带、鹌鹑蛋
【教学过程】
一、资料链接:由蒲公英到降落伞
1.蒲公英种子如何传播,每颗都能平稳落地,要归功于它的伞状结构。
2.请同学感受撑开的伞拉动过程中的感受,你往前跑,但有一股往后的力量拽着你,这是空气对伞的阻力。称之为空气阻力。
3.如果这股空气阻力从水平方向换成是垂直方向,在物体下降过程中,它就有助于减缓降落速度。所以大家也就马上能联想到降落伞其实就是受蒲公英的启发。
4.来听听降落伞发明者的介绍吧。
【设计意图】以自然界中的蒲公英为起点,通过具身体验——撑伞跑,建立核心科学概念(空气阻力及其在垂直下落中的作用),揭示工程发明降落伞的科学灵感来源于仿生学,从而有效激发学习动机,并为后续的工程设计与制作活动奠定坚实的科学认知基础。
二、明确问题:自制降落伞使鹌鹑蛋从2米高度安全落地
1.降落伞只能是这样的吗?你还知道怎样的降落伞。出示组图,不管怎么变,降落伞三部分的结构是不变的(伞面、伞绳、重物)。
2.这是鹌鹑蛋,直接掉落,碎了,我们能用自制降落伞,使它从2米高度安全落地吗?
3.需要先考虑哪些条件?(伞面形状、伞绳长短、用什么材料、如何连接每一部分等)出示材料超市。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降落伞组图,引导学生识别并理解降落伞的关键结构要素(伞面、伞绳、重物)及其基本功能,为设计奠定基础,并明确设计约束(保护特定重物、特定高度)。
三、设计方案
1.组内每人一边讨论一边画设计图,提示设计图四要素:画形状、标材料、注数字、写步骤。这样图文结合,更能一目了然),用豆包来对部分设计图展示评价。(3分钟)
【设计意图】识别核心任务、失败风险和设计需考虑的关键变量。培养系统化设计思维、可视化表达能力及初步的工程制图意识。“材料超市”模拟资源选择,引入成本/资源约束意识。人工智能工具的引入让学生体验到便捷的同时感受到其标准化、合理优化等优势,将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但也要意识到只是帮助不是完全依赖。
四、尝试制作
1.从材料超市中选择自己所需的材料根据设计图进行制作,限时10分钟。完成后固定鹌鹑蛋,不能做多余的保护。到讲台前准备检验。
五、检验作品
1.每组一位同学带着作品上台,10组一起展示,仔细观察每组的降落伞,看最终哪些组能成功保护。
六、改进完善
1.成功的组说做得好的点,失败的组聊不足。当然课后大家可以尝试用AI对组内作品进行评价反馈。
2.鹌鹑蛋想要安全落地需要降落伞尽可能慢地落地,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伞面大小、伞绳长短等)选取一个因素,组内讨论并完成实验设计,最终的对比只能留到课后进行。
【设计意图】前几个环节主要是引导五年级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基于科学原理的微型工程设计流程,在解决“保护鹌鹑蛋”这一真实有趣挑战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工程思维(设计、制作、测试、优化)与科学探究(原理应用、变量分析)的紧密结合,培养综合性的工程素养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七、评价反馈
完成最后的评价表,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等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自身在工程设计流程各环节(如问题理解、方案设计、动手制作、团队合作、反思改进)的表现,促进元认知发展。
八、回顾
今天这节课我们体验了工程实践的各个环节,从明确问题、设计方案、尝试制作、检验作品、改进完善、评价反馈,其实还可以对改进后的作品进行展示。希望今后大家在课堂或者生活中发现了合适的问题,就可以用这样方式去设计制作出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