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教学设计
授课对象 |
高一学生 |
||
教学方法 |
主要利用材料分析,问题探究,构建模型,进行启发式、引导式教学 |
||
本节教学涉及生物学概念 |
概念2 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并通过分裂实现增殖 2.1物质通过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 2.1.2举例说明有些物质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不需要额外提供能量;有些物质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 |
||
学科核心 素养 |
【生命观念】学生在本节学习中通过运用生物膜的结构特性和功能特性理解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从而理解细胞的多样性。 【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运用概念模型直观呈现主动运输,训练学生从图文中获取相关信息,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用科学思维方法认识事物,同时通过比较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异同,进而提高学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讨和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 【社会责任】联系囊性纤维化病的病因,让学生走进生活当中,积极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关注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 |
||
教材解读 |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二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生物膜的结构特性和功能特性,同时学生已经学习被动运输方式。本节内容是以概念为线索编写的,内容属于微观水平,又比较抽象。
|
||
学习目标 |
举例说明有些物质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 举例说明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吞、胞吐的方式进出细胞; |
||
教学重点 |
主动运输 胞吞与胞吐 |
||
教学难点 |
主动运输 |
||
教学过程 |
|||
过程 |
教师行为 |
教学目的 |
|
活动一:小组合作,探究主动运输的过程和特点
|
阅读课本“问题探讨”与原有知识进行
材料一:人体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碘浓度比血液中的高20-25倍。
引导学生阅读下列资料,并回答问题 资料1:胡萝卜植株对磷酸盐的吸收可以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为探究胡萝卜对磷酸盐吸收的相关原理,研究人员做了以下实验,得出如下的实验结果
1)
2)通过这个实验证明了逆浓度运输需要什么条件?
资料2:观察真核细胞膜上磷酸盐载体结构(见右图),中央圆圈圈定分子为磷酸盐离子。当能量作用于磷酸盐载体时,载体蛋白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把磷酸盐从细胞外转运到细胞内。 1)磷酸盐载体如何能特异性识别磷酸盐离子呢?
2)通过该资料分析植物吸收磷酸盐需要什么条件?
3)细胞即使付出能量的代价也要吸收磷,吸收了磷后有什么用途呢?
总结: 主动运输的概念和特点
资料3:囊性纤维病:患者肺部支气管上皮细胞表面转运氯离子的载体蛋白的功能发生异常,导致患者支气管中黏液增多。
1.由图像可知,支气管上皮细胞吸收氯离子的方式是什么? 2.转运氯离子的运输通道受损,会导致患者肺部出现怎样的变化?
3.该种运输方式有什么意义?
|
【科学思维】 锻炼学生理性思维,让学生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上的思维方式,重视事实证据,强调从事实到观点、规律。
【社会责任】 通过分析资料让学生体会主动运输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
|
活动二:小组合作,构建胞吞胞吐过程模型
|
颗粒性和大分子物质如何进出细胞? 1. 观看视频,回答下列问题 1)白细胞吞噬病菌用什么样的运输方式?
2)白细胞如何识别并吞噬病菌,需要什么条件?
3)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实例,体现了细胞膜的什么特性呢?
2.结合课件视频与课本71页内容,根据所给的材料,小组讨论构建胞吞胞吐过程模型
每个小组发放卡纸做的小卡片,上面写好胞吞过程和胞吐过程的关键步骤,小组间讨论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好,挑选小组上来展示结果
总结:胞吞、胞吐都需要膜蛋白的参与,离不开细胞膜的流动性,且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释放的能量。胞吞、胞吐在转运大分子的同时还可以转运小分子。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细胞对于同种离子的转运速率是不同的,同一细胞对不同的离子转运速率也是不同的? |
|
|
总结概括 |
让学生通过联系各种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比较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进而认同细胞膜的结构对物质运输的选择性吸收和排出密切相关,建立结构与功能观 |
||
教学反思 |
教学设计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层层剖析。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注重对学生分析、推理及探究能力的培养和联系实际生活。本节课利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不同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特点等,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探究能力、分析比较和表达能力等。教学中安排大量的与“图”有关的活动,通过解读数据提高学生图文转换能力、正确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实现对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方式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深刻领会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
||